La Vie 10 月號:人設訂製術
花樣百出的網紅人設,誰能變現?

iKala共同創辦人營運長鄭鎧尹——
花樣百出的網紅人設,誰能變現?

當娛樂產業中心從電視轉移到電腦手機中的網絡平台,不論是創新品牌或傳產老牌,甚至財經界、公部門的政令宣傳,都敞開大門與新世代的 KOL 合作。但在社群上各據一方的 KOL,落地到大眾商業市場,並非人人都是品牌行銷最適切的選擇。

圖片來源:La Vie

以線上 KTV 服務起家的 iKala,憑藉自身 AI 技術成功轉型行銷科技(Martech),2018 年底展開「KOL Radar」AI 網紅分析媒合平台,透過獨有的 AI 智慧技術,即時收集龐大的社群資料,結合大數據及 AI 運算(其數據資料橫跨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及 TikTok),提供品牌或廣告主成效最佳的網紅推薦與行銷包裝服務。

根據 KOL Radar 的大數據,全台灣目前共有 3 萬多人斜槓或專職以KOL為業,從粉絲人數不到 1 萬的微型網紅,到中型的擁有 30 萬粉絲、或頂級型破百萬粉絲的 KOL,在網路上 24 小時透過影片、直播、圖文,於各種平台上放送他們的創作或私人生活。在數位為王的現今,廣告主自然也跟著出走,但網紅人設百百種,有鹹有甜有辣、個性高冷或超親和,頻道主題也從美食、親子、旅遊、財經、語言教學到時尚穿搭,沒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單憑感覺和印象,很難為業主找出最適切的人選。

每個 KOL 都是一個部落的酋長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鄭鎧尹說,「一般提到網紅的人設,你可以用很多形容詞或詞彙來說明描述,但對廣告主而言,缺乏了一致性、具體化的標準,KOL Radar 希望用客觀的數據或標籤,從觀眾的角度出發,為廣告主還原抽象的人設。」

相較於過往電視台媒體傳播、明星藝人走全國性的經營路線,鄭鎧尹認為從社群平台上成長出來的 KOL 更接地氣,「他們的人設特性和粉絲群眾是慢慢長出來的,更具草根性,有些國外的品牌主會用『部落』、『部落酋長』來形容這些 KOL,因為他們在特定的小圈圈裡,創造出特定的生態文化,擁有自己的『黑話』或互動方式,如同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個特質從行銷面來看有好有壞,因為 KOL 必須符合部落粉絲的期待,較難像傳統偶像明星般在市場上全面通吃,「就像選總統和選地方議員一樣,影響力還是有層級和地域性的差異。」

 

(完整內容請見 La Vie 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