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觀看 iKala 專家見解及 iKala 人的故事
企業文化
創新治理
一場疫情打亂了許多企業的腳步,在這加速劇變的時代,「持續創新」成為企業保有競爭力的關鍵,然而,企業能從何做起,由內到外,從員工到客戶,一同實踐創新?事實上,公司創新的方法論有非常多種,但公司型態就是最直接影響員工如何創新的核心要素。
歲末年初,忙著檢討過去一年的營運表現之餘,也是為未來重新計畫、設定目標的時候。如何有效率的溝通公司目標、鼓勵創新,讓每位員工發揮最大的價值,相信是每個企業經營者都曾苦惱的問題。
以人為本故事
我在 2018 年加入 iKala,擔任行政總務專員。平時的工作內容除了櫃檯、總機外,還包含會議室管理、整體設備修繕、門禁管理、信件收發、包裹寄送,以及舉辦員工福利活動,像是尾牙、員工旅遊、其它節慶活動、辦公室落成派對等⋯⋯。
過去三年經歷了 iKala 新加坡、香港、泰國及越南公司的設立與開戶,身為財會的自己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也慶幸 iKala 有很強大的財務團隊,讓一切順利進行,讓 iKala 成功在各個海外國家插旗。
KOL Radar 是從選擇網紅的「搜尋」功能開始,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發展後,開始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提供使用者更有價值的服務?
理解對方的困難點、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我們提供好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客戶的問題,而客戶也需回以同等的尊重,這就是關鍵客戶管理的核心精神。
我大學的時候是游泳校隊,因此知道,要游得快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力氣變大、第二的方法是減少阻力。高手跟低手的差別,就是在於低手會拼命讓自己力氣變大,但這會有一個上限;而高手是除了強化力氣之外,會讓自己阻力變小。
和過往在新創軟體公司的工作經驗相比,在 iKala 做事更具有彈性,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公司會給予同仁足夠的空間去嘗試,並且秉持開放、鼓勵創新的態度,不會因為員工犯錯而責備或懲處。
iKala 的設計師在產品上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相較於過往經驗,在這裡我們需要同時兼顧使用者介面和使用者體驗的設計,因此在產品初期規劃階段就需要一起參與討論,跟產品經理和工程師非常密切的合作。
在這麼多次職務轉換後,仍然選擇繼續留下來的原因,正是因為「人」。公司一直讓我有成長的機會,提供足夠的舞台讓我盡情發展,且充分展現對於人才的重視與尊重。
身為 iKala 人都知道,iKala 文化與願景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以人為本」的緣起與出處,以及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 iKala 運作的核心理念。
iKala 人故事
我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及研究所,研究 AI 領域是我的熱忱所在。當時常在社群平台上注意到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Sega 的活躍分享,並發覺 iKala 擁有快速的步調與極具潛力的發展空間,也認同核心價值,因此萌生了想要加入 iKala 的念頭…
在加入 iKala 之前,我先後任職於環球影城、華納兄弟,以及可口可樂等大型外商公司,這也是我第一次加入國外具有新創 DNA 的公司,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過往的經歷帶給我的學習,以及我加入 iKala 的契機。
我大學畢業於臺灣科技大學企管系雙主修財金系,現在則在清華大學就讀科技管理所。雖然企管什麼都學,但沒有明確的出路,讓我不太確定自己未來想做什麼。為了探索職涯方向,我開始嘗試各種活動和實習,從大三時跟著教授做計畫…
我畢業於臺大資工系,在學生時期沒有實習經驗,畢業後選擇直接步入職場。在這之前,其實自己不太想做資訊相關的產業,原本和一群朋友計畫要考潛水教練並移民到澳洲,但後來想想這似乎不是長久之計,於是選擇回來做資訊相關的工作。
我畢業於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主修財金副修國貿,然而商科有個地方常為人詬病,就是科系本身並無對應特定出路,在做職涯規劃時就會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因此我過去曾參與許多實習工作,來探索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我大學讀的是資工系,但我很早就意識到一般工程師的工作並不是我喜歡的,所以那時候就在想,我應該要找一個可以善用所學、符合自己人格特質,可是又不是純寫 code 的工作,於是開啟了我雲端客戶工程師的道路。
我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心理系的氛圍和跟其他系不太一樣,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就變得很像團體諮商,大家會互相問「你覺得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在聽了 iKala 營運長 Keynes 的分享後深深被打動,心想自己有機會也一定要加入這間公司,於是毫不猶豫在活動現場就把履歷交給了 Keynes,並且在幾輪面試後,幸運地被錄取。
面對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我最看重的是「未來性」。選擇 iKala KOL Radar 的原因是,我相信在這個變化很快網紅行銷領域中,自己也能跟著高速成長;同時,當我在瀏覽徵才網站,iKala 是少數提及員工學習與職涯發展的企業。
傳播科系就是在講故事,要怎麼讓這個故事生動、好聽、讓別人聽得懂,就是每個人的功力所在。數字是死的,但我們要怎麼去解讀它、將它跟整體市場趨勢扣合,進而取得別人的共鳴,是我每次在撰寫文章和趨勢報告書時的核心宗旨。
對我來說,「AI 賦能」真正的意義在於,使用者不需要知道 AI 背後複雜的運作原理,就可以輕易使用、從中獲益,KOL Radar 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它是個完整落地的解決方案,對消費者來說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技,而能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
其實一開始做 Shoplus,我只是抱著想要「成就解鎖」的心態,但隨著跟團隊一起成長、一起面對挫折,現在對我來說,除了把台灣的科技帶到海外,我更希望能讓所有 iKala 人很驕傲地說自己在這家公司工作。
接下共同創辦人的角色後,我在心裡許了個小小的願望:希望自己可以把 iKala 的人和錢都照顧好,打造一個好的環境,讓我喜歡的夥伴們在這裡發光發熱、找到自己的舞台,這是我對於自己身為共同創辦人的願景,也希望在未來的旅途中,能夠繼續實踐這個願望。
我常會告訴團隊成員:能夠進到 iKala 的人,一定都有些創業家的基因。既然進到這個地方,能夠收穫到什麼就非常重要,因此,要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不要虛度時間,也不要抱持著交差了事的心態。
我在招募新人的時候,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你一定要加入 iKala 團隊?你希望 iKala 帶給你什麼?你對自己職涯的承諾是什麼?」我希望加入我們團隊的人,都能對工作有一定的熱情,並且真正享受工作。
無論 iKala 成立多久,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與時俱進」,iKala 在一年、兩年後做的事情,基本上不會跟現在一樣,因為市場變化太快了。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企業經營更為基本不變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員工們留下來的文化。
企業社會責任
2015 年,在都市長大、年僅 25 歲的大男孩徐健智和妹妹徐棋容看見了偏鄉的困難,他們以「十二寮時光村」為品牌,試圖結合在地文化,發起免費商店、共食廚房、主題市集、時間銀行等創新的共享模式,重新定義生活的「價值」,推動地方創生。
身為創業者,誰不想擁有一間店面?不過,65 年次的楊岡諭與曾麗惠,這對夫妻卻反其道而行,放下經營近十年的便利商店,轉而到市場擺攤賣起衣服,如今更轉戰網路電商,踏出舒適圈後,楊岡諭說:「我以前都覺得很後悔關店這個決定,現在想想,如果不走出來,我這輩子都不會知道,原來我的路可以更寬廣、更多元。」
為讓這台灣獨有的古早味持續被記住,今年 10 月 iKala 團隊與湯記口味肉鬆老店第三代負責人湯玟琪,首度聯手進行 Facebook 直播銷售,並於社群串接 Shoplus 商店家,透過 AI 接單系統讓老店跟上數位潮流!
黃倩愉期待,自家品牌亦能在網路行銷擁有一片天,讓外婆的好手藝邁向下一個 20 年。從菜市場擺攤到餐廳、飯店爭相指定代工,一片小小餅乾,卻讓人越吃越愛、越嚼越香,對李家人而言,那是家的味道,酸甜苦辣、永遠吃不膩!
即使已是兩個孩子的媽,王蕾仍然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不再被時間綁架的她,更有餘裕構思品牌的下一步,下一階段將結合自身創作的專業,以孩子可愛的頭像客製化設計抱枕、親子服飾等周邊商品,不過,她最終仍期待有個十坪內的小小直播店面,與客人一起裝扮,一起好好愛自己。
黃添燕勇於嘗試與學習,用自己的雙手保留了家鄉傳統與記憶,更為台灣注入豐富多元的文化,Shoplus 則擴增了她與新住民姐妹另一種商業模式,藉由網路工具運用,提升自我成長進化。
徐玫怡認為,網路與科技發展的世界帶來了另一種公平,即使是在小鄉下,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一樣還是可以做很偉大、很現代化的事。運用 AI 賦能科技讓銷售變簡單,也讓徐玫怡的創作有更多可能性出現在所有人面前。
數位轉型對老店而言,是一個新與舊的拉鋸過程,不同的是,iKala 團隊的細心與耐心讓科技變得更有溫度,看見知名度、觸及層面、和訂購便利的成效提升,也讓慶豐餅舖更有信心面對未來市場的挑戰,勇於踏出原本的舒適圈,將這傳統的味道與愛繼續流傳下去!
趨勢觀點
iKala 創新趨勢相談所
有著過去產業發展的扎實基底,加上當代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許多新創企業在扎根台灣之餘,也開始想要出海。新創企業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力為何?從台灣走出世界、佈局海外市場時,又有哪些關鍵思維?
有著過去產業發展的扎實基底,加上當代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許多新創企業在扎根台灣之餘,也開始想要出海。新創企業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力為何?從台灣走出世界、佈局海外市場時,又有哪些關鍵思維?
AI 技術加速滲透各商業領域,持續推動產業數位轉型浪潮。人類社會應如何因應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變革?未來 AI 產品開發思維與企業商業模式,又有哪些值得留意之處?
AI 技術加速滲透各商業領域,持續推動產業數位轉型浪潮。人類社會應如何因應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變革?未來 AI 產品開發思維與企業商業模式,又有哪些值得留意之處?
近年來,除了人才流失之外的問題外,人才與知識的斷鏈、產學銜接困難等,更是關鍵。如何有效整合學術單位、政府及企業的力量,來培育創新人才、提升總體創新動能,成為台灣經濟轉型的重要課題。
隨著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龍頭陸續推出商務功能,儼然為零售商家開啟了的新的戰場。個人、組織到企業,該如何善用社群電商優勢,拉近與消費者距離?社群電商的下一步,又該往哪裡走?
CEO 觀點
本篇文章整理自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在 Taiwan S&T Hub 主辦的 AI 進行式論壇圓桌場次上的分享內容(下集)。
本篇文章整理自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在 Taiwan S&T Hub 主辦的 AI 進行式論壇圓桌場次上的分享內容(上集)。
iKala 以獨創 DAA 飛輪為基礎,提供以 AI 驅動的數位轉型及數據行銷整體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組織及個人,加速數位轉型、創造新商業模式。
iKala KOL Radar 的願景是組織全世界的網紅資訊,讓廣告主可以衡量網紅行銷成效,讓網紅可以變現自己的社會資本。
簡立峰博士觀點
天下雜誌
Xrex 為何獨具遠見,早早佈局印度?其他台灣創業者能複製嗎?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與 Xrex 創辦人黃耀文對談,剖析他的攻印心法。
硬體代工廠佳世達透過併購、投資,將各軟體公司納入大艦隊。台灣,能不能運用硬體優勢,帶軟體新創產業出海?佳世達智能事業群總經理李昌鴻,從一張財務報表談策略。
談到海外市場,過去,台灣創業家總在西進與南向的道路上。但今年進軍日本成為新創圈熱議話題,旅遊大數據新創威朋,如何在7年前就看到日本市場潛力,更拿下官方基金高額投資?
跳離自己親手打造的上市軟體公司,帶領一群男性工程師,進軍以女性為主要客群的美妝市場,張華禎如何讓台灣在美妝服務版圖搶下一席之地?
2009年,沈修平在矽谷決定創立 CloudMosa 時,已 47 歲。簡立峰觀察,Google 內部有很多產品經理不懂技術,也有很多工程師沒有商業化概念,但沈修平兩者兼通,產品敏感度極強,且點子極多。
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退休後投身扶持新創企業,希望儘速在台灣催生出獨角獸。2 月出任,iKala 8 月拿到電子大廠緯創企業創投的投資,估值衝上 20 億,成為台灣新創圈指標案例。
數位時代
商業周刊
我很關心 COVID-19 後,世界經濟會往哪邊發展?可從各國大印鈔票的影響來看。上次大印鈔是二○○八年次貸風暴後,結果可說是「印」出一個中國,讓它在十年內從工廠轉換成市場,與美國平起平坐。這一波的大資金,則是印出「十角獸」。
考慮半導體發展越來越充滿地緣政治角力,台灣或許更應思考,在現有的半導體供應鏈上,培養更多新創企業,來強化台灣產業的上中下游整合能力,共同撐起台灣產業的「護國群山」。
最近台灣再次出現本土病例,看起來,疫情影響的時間還會滿長,全世界也一直有病毒變種,讓人擔心國際化的阻斷。其實,台灣與全世界接軌,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人才流、金流、資訊流,就算疫情造成實體行不通,數位時代還有虛擬的機會。
我在上個月的全國科技會議中擔任引言人,談到二○三○年的人才問題,要從那個時間點回推二十年前出生的孩子,也就是二○一○年出生,我發現那一年只有十六萬人出生,而我出世那年是四十二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