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分類
企業文化

自律中學習成長,在 iKala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iKala 業務助理實習生 Cherry Jiang

我畢業於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主修財金副修國貿,然而商科有個地方常為人詬病,就是科系本身並無對應特定出路,在做職涯規劃時就會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因此我過去曾參與許多實習工作,來探索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疫情打亂原先計畫,與 iKala 意外邂逅

其實我當初蠻想嘗試新創產業,因為我之前有待過大公司,覺得實習生如果可以從新創開始,應該能學習到更多東西。但由於我的主修是財金,所以仍想先進入銀行類實習看看,原本我在四月成功錄取了一間銀行的實習,隨著五月疫情大爆發,實習竟然直接被取消了,這彷彿是個警訊,說明金融業很容易受到大環境影響,於是我心想:「不如換個產業試試吧!」

因緣際會下,我得知了 iKala 的實習機會,了解其公司文化為扁平溝通著實令我印象深刻,在投遞履歷後成功進入面試,過程中還獲得面試官寶貴的回饋及分享,給了我非常正向的體驗。正式開始實習後,iKala 也提供我很多學習資源,像是我原先不太了解雲端,Mentor 就幫我找了一系列的線上課程供我進修。

找實習和正職工作,重視面向大不同

我自己在找實習和找正職的標準會不太一樣,如果是找實習的話,因為商科選擇太多但沒有特定出路,我會利用實習來摸索未來想做且具潛力的工作。同時,我能否在這份實習真正學到東西,且是我以後可以在正職工作中運用的技能,也會是我看重的條件之一。

如果是找正職的話,我會綜合考量工作壓力及文化氛圍,工作起來不會太痛苦,然後團隊氣氛是正向的,因為我上一份工作較偏向個人、責任制,但我比較喜歡像 iKala 有團隊的感覺,就是有人能夠帶領你、跟你分享經驗。

目標導向的自律文化,學習取決於自己

我之前的工作都很規律,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但在 iKala 是一個很自律、彈性的環境,不會有人管你要怎麼做,只會告訴你需要完成的目標,這也正是 iKala 的八大核心價值之一-「自由與責任」。像當時主管跟我分享:「你在這裡實習,要輕鬆也可以,要困難也可以很難,都是取決於自己。」比我想像中自律性更高,所以跟我想像的實習也很不同。

而到目前為止,我接觸很多 Cold call 陌生開發,雖然挑戰性很大,但讓我享受其中、熱愛這份工作。如同上述所說,主管只會告訴你要完成什麼目標,如果你沒有主動詢問,不會有人告訴你要怎麼做,但你需要什麼資源都可以向公司申請,有種全部都要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感覺。透過不斷學習尋求突破,主動提出新的建議與想法,這也正體現了 iKala 另一個核心價值-「成長心態」。

掌握業務兩大心態:認同自家產品、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其實很多商科生都會排斥業務這個工作,認為業務就是要去拜託別人,但我記得我剛進到系上的時候,系主任第一句話就說:「業務就是商科一切的基礎,不論你後面要做什麼,一定要有業績才可以往後走。」所以我覺得將心態擺正,一定要對自己的產品有自信,要先認同這個產品與公司,才有辦法去說服別人;第二,業務工作並不是在拜託別人買你的東西,而是你真的在幫企業解決他們的痛點,或是協助他們變得更好。

iKala 對學生三大吸引力,踏上一段紮實的學習旅程

除了有免費零食這點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以外,iKala 的工作環境和氛圍極佳,同事們都非常友善。第一天 Mentor 帶我去認識其他正職同事時,他們很開心地跟我說:「很高興認識你,之後有機會可以一起合作!」此後還遇到不認識的同事拿餅乾問我要不要一起吃,並主動跟我打招呼,讓我非常感動。

第三個推薦 iKala 的點是你一定學得到東西,雖然 iKala 是以目標導向指派任務,但如果執行上真的沒有方向,Mentor 仍會耐心地會引導你去達成目標,例如我最近頻繁接觸陌生開發,是項很大的挑戰,但一路上 Billy 和 Kyle 不斷提點我如何去完成目標,例如可以再進一步問客戶什麼、或者可以再去學習某些產品及產業資訊。

給想加入 iKala 的你...

如果今天有朋友在找實習,我會跟他說:「如果你是想要體驗那種行政類的,就很不適合來這邊,這裡是一個很需要自己有目標的人過來的。」第一,你要真的認同業務這個工作;第二,你要很有企圖心,來這邊才能夠讓你滿載而歸。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

分類
企業文化

堅實技術加上細膩溝通,雲端客戶工程師如何滿足我的職涯期待

willie

我大學讀的是資工系,但我很早就意識到一般工程師的工作並不是我喜歡的,所以那時候就在想,我應該要找一個可以善用所學、符合自己人格特質,可是又不是純寫 code 的工作,於是開啟了我雲端客戶工程師的道路。

雲端客戶工程師作為「橋樑」

一般工程師可能對他自己負責的部分很熟悉,例如對於自己寫的程式或是開發的模組很了解,可是他對整個架構規劃或是系統設計的東西,可能就不一定需要掌握得這麼全面;相較之下,雲端客戶工程師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客戶的工程架構,真的就是扮演一個橋樑的角色,你需要先去了解對方的工程架構、去同理對方團隊的需求,轉換成可以實際執行的 Action Items,再來和我們的技術連結在一起。

因此在這個工作之中,我覺得軟實力非常重要,而這種東西就是你從小到大的累積,就以「溝通」為例,同樣是要指出別人的錯誤,有些人可能會讓人覺得被冒犯、被攻擊,但有些人就可以很巧妙地用問句的方式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這種能力必須要在一次次和客戶、團隊的溝通中累積,也是我認為一般工程師比較難去碰到,也很少去思考的一個部分。

超乎預期的工作內容與環境

雲端客戶工程師的工作,從前面的 Pre-Sales 開始,到後面的架構規劃、導入、維護和技術支援,工作內容可說是超乎我當初的預期。當然這個「超乎預期」有很大一部分也跟整個團隊的氛圍有關,這是我個人覺得非常、非常幸運的一點。

剛開始進到團隊的我什麼都不懂,但這是一個很開放、可以讓大家自由問問題的環境,我不會擔心問問題被其他資深同事歧視,或是被主管覺得怎麼連基本的東西都不會。可以注意到其他團隊裡的人,表達方式和一般工程師很不一樣,他們會比較注意到你的感覺、你的情緒,可以從大家身上很明顯的看到適合這份工作的人格特質,也就是為什麼大家可以聚在這裡,組成一個強大而緊密的團隊。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棒的是,我們團隊的人都保有「童心」,大家對於學習、分享非常有熱情,以專業技術來說,從去年(2021)開始我們就有讀書會,來一起鑽研雲端技術中詢問度比較高、比較核心的產品;日常工作中,我們會定期分享一些近期工作遇到的、比較特別的問題,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討論要怎麼解比較好。除此之外,我們也很常會分享一些可以提升工作品質與個人生產效率的方法、想法,像是 Trello、Notion,或其他文書處理、專案管理用的小工具,讓整個團隊能夠一起提升。

學習力是我的最大優勢

在面試的時候有被問到覺得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我說是「學習力」,因為我那時候一無所有,學生時期不像別人有豐富的實習經驗,大學和研究所的論文題目也和現在的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很清楚在「學用落差」必然存在的狀況之下,我的優勢就是非常樂於學習,也可以學得很快。

這個「學習」除了最基本的雲端技術以外,我覺得還有面對客戶的應對進退,以及內部團隊的交流相處等等,包含我會去觀察大家和不同人溝通的時候都是怎麼樣表達,一般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但我就會意識到這樣子的語言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太舒服、覺得被冒犯到,再轉換為自身的養分,當自己在和別人溝通時特別留意;或是在做專案計畫的時候,過去我可能覺得只要有一個好的方案就足夠,但在跟團隊其他成員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大家可能會有好幾個備案,或有其他不同的思考脈絡,而我認為這些都是非常仰賴實戰經驗,必須不斷歷練、琢磨、成長,最終才有辦法成就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最重要的,很謝謝有這麼棒的團隊和工作環境,才能讓我在這邊快速學習,期待未來在雲端客戶工程師之路上持續鑽研、成長!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

分類
企業文化

當心理專業遇上人資工作,iKala 就像我的「霍格華茲」

iKala 人資實習生 Mindy Lien

我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心理系的氛圍和跟其他系不太一樣,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就變得很像團體諮商,大家會互相問「你覺得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也因此,我認為就讀心理系除了硬知識的養成,更是軟實力的訓練,讓我們有靈活的思考方式、清晰的邏輯,來頗析他人情緒,也練習認識自己。

心理專業在人資工作的應用

輔大心理系有分諮商心理學群與工商心理學群,讓學生能夠依照自己的興趣領域來進行選修,我所專攻的工商心理學群,修課內容就包含行銷、使用者體驗、人力資源管理等,因此奠下我想要往人資工作發展的扎實基礎。

我認為心理系背景在人資工作中的優勢在於「評估培訓」,我們很注重實驗設計與統計,套用在企業的場景之中,就可以用更縝密的統計方法來評估課程是否對員工有幫助,也能用數據來說服管理者與執行團隊,明確說出辦或不辦某堂課程的原因;另一方面,需求評估的專業能力也非常受用,透過需求評估找出的課程目標族群,進而設定課程目標,才會形成一套完整且真的能幫助到同事的訓練計畫。

面對職涯,我最在意的是⋯⋯?

看待工作,我最重視的因素是學習與成長:在這個職位上所能學到的是不是跟我的個人職涯規劃相符?自己又是否能在這裡持續精進成長?第二個看重的是同事之間的相處模式,我很喜歡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的感覺,融洽的同儕關係會讓上班變成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第三個則是公司文化,因為從中可以了解公司對員工的期待,以及它是怎麼對待員工的,我也相信要真心認同並與公司文化契合,才能讓工作變得快樂、有成就感。

此外,比起制度、組織相對僵化的傳統企業,我更傾向新創公司,氣氛活潑、同事關係緊密,賦予員工的彈性也較大,不會限制什麼事一定要怎麼做,可以讓員工更多的探索與發展空間。

在 iKala 開啟我的職涯想像

iKala 人資實習生是我的第一份實習工作。進到這裡之前,我對 iKala 的認識不深,只印象它是一間很活潑的公司,但讓我加入 iKala 的決定性因素,是在面對同儕面試(Peer Interview)時,真正感受到這間公司的氛圍是我喜歡的,加上公司有 KOL Radar 的網紅行銷服務,讓本來就對行銷領域懷抱興趣的我心生嚮往,下定決心要在進到公司後,一邊做人資工作、一邊觀察產品部門的同事在做什麼、怎麼做事。

我的工作內容包含實習生面試邀約與安排、應徵者資料整理、職缺上架修改、面試者施測與協助內訓課程舉辦。公司的大家都對我非常好,人資部門的 mentor 讓我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在我做得好或有需要改進的時候,也不吝嗇給予鼓勵和提點。在 iKala 工作幾個月下來,正如同當初所期待,深深感受到這是間很有活力的公司,每每和身邊同學分享在這邊實習的經歷時,大家會因為特殊的企業文化,以及熱絡的團隊氛圍感到羨慕不已。

雖然我不太擅長當面向大家表達內心想法,但我真心喜歡也非常感謝在這裡遇見的同事們。過去我總覺得自己沒什麼特別擅長的事,但來到 iKala 實習後,我的 Mentor 們很常誇獎我,讓我知道原來我可以做好這件事、我對這件事情是擅長的,讓我了解自己,即使我的 Mentor 們很忙,但只要我有疑問,他們一定會抽出時間跟我討論。

我很喜歡《哈利波特》中鄧不利多曾說過的一句話:「在霍格華茲只要發出求救信號,必定會有人伸出援手。」我覺得對我來說 iKala 就是霍格華茲,只要我發出求救訊號,一定會有人來為我解答。很開心我的第一份實習是在 iKala,在這裡遇見很多善良並多才多藝的同事,開啟了我對未來不同的想像。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

分類
企業文化

我的名字,就是解決方案的代名詞

以人為本不是把個人的需求無限上綱,而是以團隊和公司的整體利益為重

iKala 資深行政專員 Momo Liang 口述 | Iris Hung 採訪整理

我在 2018 年加入 iKala,擔任行政總務專員。平時的工作內容除了櫃檯、總機外,還包含會議室管理、整體設備修繕、門禁管理、信件收發、包裹寄送,以及舉辦員工福利活動,像是尾牙、員工旅遊、其它節慶活動、辦公室落成派對等⋯⋯。

我是個比較「媽媽性格」的人,喜歡關心大家、幫大家瞻前顧後,也是在做了這份工作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在處理這些日常瑣事的能力可以充分幫助到大家,這是我對自己的能力較有自信的地方。

而這份工作比較困難的點在於,事項非常繁瑣,因此每天的時間會被切得很碎。以名片申請來說,整個流程需要經過:請同事確認姓名職稱資訊、更新線上表單、和設計師溝通、校稿、上傳檔案給廠商、等待印刷、取件,事情本身其實難度不高,每個步驟加起來可能總共只要 30 分鐘左右,但因為程序很多、要溝通的人很多,還需要很多等候時間,前後加起來大概就要花到一兩個禮拜才能夠完成。

我的工作還有一部分需要幫助同仁解決他們沒有辦法自行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已經養成習慣,每天固定預留一些時間,來幫大家排解問題。櫃檯人員這個位置可以做得很呆板,也可以很有樂趣。大家很喜歡來找我討論,我也樂於跟大家分享,這幫助我了解到每個人的個性、做事方式,讓我更順暢的跟不同的人和團隊合作,甚至進行公司文化的交流。我一直告訴自己,不只做一個處理事情的機器,我想成為一個中繼站,將來自四面八方的事務與想法,轉化成公司整體的助益。

我在這間公司工作很快樂,因為大家不只是覺得,有什麼事情去找「櫃檯」,而是有什麼事都會找「Momo」,Momo 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是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的代名詞。大家可以真的從我這邊得到執行起來有效果的建議,且對公司帶來正向的影響,就是我工作的成就感來源。

分類
企業文化

強大財務團隊,為 iKala 成功插旗海外市場

以人為本不是把公司當家庭,而是把公司當一支上場比賽的球隊,每個人發揮所長一起贏球

iKala 財會副理 Sara Huang 撰文

我在 2016 年加入 iKala。隨著公司的發展,跟投資人的接觸跟互動也越來越密切。大約 2 年多前,財務長 Candy 問我是否對於股務相關的工作內容有興趣,當下的我沒有多想,只覺得這是我沒碰過的東西,一口氣就說 :「好 !」 於是開啟我另外一個有別於財務的新世界。從準備董事會以及股東會,甚至參與 B 輪募資的盡責查證及募資完成(Closing)階段,也讓我有機會可以坐在董事會裡,跟 iKala 各位董事在同一個會議室裡,聽他們給 iKala 的寶貴建議,如何幫 iKala 成長。

這些陪著 iKala 在資本市場中成長學習到的寶貴經驗,也在後來 iKala 轉投資公司或是其他新創公司有募資或境外公司股務相關問題時,有機會提供經驗。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約(2020 年)過年前一個月吧,得知公司似乎有緊急客戶合作需求,必須趕著在香港開公司。為了支持公司達成目標,無法思考太多,花了一周時間查資料,釐清香港公司設立要注意的東西以及稅務資訊,然後就開始啟動設立流程,當時時間非常緊湊,因得知香港過年開工日比台灣早,於是秉持著 : 「讓香港一開工就可以審查 iKala 設立公司資料」的目標, 趕在年假前一天相約會計師跟執行長 Sega 安排文件公證見簽,簽完馬上掃描寄給香港代辦處,確保所有流程能夠盡快完成。

「開公司」 是一個冗長繁瑣的過程,過去三年經歷了 iKala 新加坡、香港、泰國及越南公司的設立與開戶,身為財會的自己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也慶幸 iKala 有很強大的財務團隊,讓一切順利進行,讓 iKala 成功在各個海外國家插旗。

 

(註一)股務:處理與股東、股權、股票相關的事務,包含:辦理股東開戶、股東(資料)異動、股票過戶、質權設定與解除、辦理召開股東會/董事會、處理股利發放、股票委外印製、處理股東查詢與政府機關規定相關股務事項等事務。

(註二)盡責查證:Due Diligence,簡稱 DD。是在簽署合約或是其他交易之前,依特定注意標準(Standard of Care),對合約或交易相關人或是公司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