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企業文化

擁抱成長思維與學習心態,在 iKala 舞台充分發揮 AI 模型開發興趣

iKala 機器學習工程師 Ray

我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及研究所,研究 AI 領域是我的熱忱所在。

我主要專精於自然語言與圖像生成模型,在學期間也執行過許多語言理解相關的計畫。我從小就對電子零件非常有興趣,高一時為了提升澆花(做家事)的效率,突發奇想設計出一款「自動澆花系統」,搭配電子零件和程式,能夠偵測濕度自動灑水,如此為了快速完成任務而實踐的自主學習,也意外奠定了我日後從事軟體相關工作的基礎。

畢業後踏入職場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多的發揮空間和挑戰機會,熱愛 AI 研究的我將自由創新的工作環境設為求職首選,當時常在社群平台上注意到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Sega 的活躍分享,也閱讀過許多 Sega 在網路上發布的文章,發覺 iKala 擁有快速的步調與極具潛力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相當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及認同核心價值,因此萌生了想要加入 iKala 的念頭。

成為 AI 團隊的一份子,在 iKala 舞台充分發揮興趣

身為機器學習工程師,我日常的工作主要包含設計和開發 AI 模型,而我個人的休閒嗜好也包含寫程式和訓練 AI 模型,因此能夠很順利地適應這份工作,並結合興趣與過去所學實際應用於工作場域。與此同時,在我需要新刺激、新想法時,我會從論壇、Twitter 和 Reddit 等平台挖掘靈感,進一步提出未來的計畫趨勢,而這些計畫往往涉及商業用途,因此考量計畫本身是否具有「可行性」也是我的重點任務之一。

團隊廣納多元人才,分工明確且包容人才多樣性

首先,iKala 集結了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跨國人才,我能夠藉此訓練自己的人際溝通協作能力,同時透過公司 HR 安排的專業培訓課程,也能精進個人簡報與溝通等軟實力。回想工作過程中面臨過最大的挑戰是參與機器學習團隊的組織調整,不過我也將此視為機會,從中深化與拓展跨部門溝通的經驗。另一方面,工作中也會發生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例如,有次團隊需要申請更多顯示卡才能開發更多模型,而我非常期待能推進各項 AI 研發計畫,因此向上喊出:「只要有顯示卡,我就能給你各種 AI 模型」,加上當時提出的許多研發計畫也都被團隊認可採納,於是我在公司便多了一個名字,成為 Sega 口中的——「iKala 顯示卡」。

同時,iKala 的 AI 團隊工作氛圍融洽、同事也都年輕活潑,且主管願意接納不同的想法、組織分工很明確,如此一來在工作效率上提升了不少,專精分工也讓團隊在特定領域遭遇難題時,能夠找專責的同事討論如何解決、共同學習成長。除了在工作上的相互扶持,團隊對異國文化的包容程度也很高,私底下會交流台灣和馬來西亞的文化差異及各自獨有的特色,也有機會能碰撞出一些新點子。

作為「iKala 顯示卡」想對未來 AI 團隊新進夥伴說說話——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對 AI 領域抱持熱情,想要進入 iKala 團隊挑戰自我,我會建議先從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開始做起,才能在面對工作上需要閱讀論文或釐清如線性代數、微積分等複雜公式時,更快速適應且上手。AI 的進展非常迅速,我們必須具備快速的學習能力,才能追上科技變化的速度。以我自身為例,我非常重視成長思維和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因此我會運用下班後的空閒時間處理開源 ChatGPT 的開發,不僅能協助公司優化相關需求,還可以同步累積自身的作品集,也因為 AI 的最終使用者是人類,因此機器學習工程師必須注重使用者的回饋,依據產品需求開發 AI 工具及模型。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要有能力選擇,就需要先努力"

最後,跟各位分享影響我相當深遠的一句人生至理名言:「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要有能力選擇,就需要先努力」。過去的我選擇加入 iKala 才有機會認識到這麼多優秀的人才,而我之所以有能力選擇,是因為持續在 AI 領域上努力不懈而收獲的實力積累,因此我認為先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再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定能如願達到設立的目標。

加入 iKala,和我們一同創造更多精彩 iKala 人故事:https://ikala.ai/zh-tw/careers/
看更多關於 iKala 的文化與福利:https://ikala.ai/zh-tw/careers/culture/
職缺列表與投遞履歷:https://ikala.ai/zh-tw/careers/job-listing/

分類
企業文化

【iKala 人故事】土屋隆司(Tsuchiya Ryuji)—— iKala Japan 總經理

「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不只落實在 iKala 的產品與服務之中,更是我們對於公司文化的共同信念。「iKala 人故事」系列文章,邀請不同崗位的 iKala 人,來分享自己與 iKala 之間,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iKala 日本總經理 土屋隆司

「我的任務,就是培養次世代的人才,與創造 iKala 在日本的新商務機會。」

在加入 iKala 之前,我先後任職於環球影城、華納兄弟,以及可口可樂等大型外商公司,這也是我第一次加入國外具有新創 DNA 的公司,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過往的經歷帶給我的學習,以及我加入 iKala 的契機。

日本文化下的我

日本文化非常重視「信任」,也因此不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和家人的相處上,我最看重的都是尊重(Respect)與真誠(Sincerity),因為我相信這兩者就是信任的來源。且不論是面對比自己年長、或是比自己年輕的人,都應該持以同樣的態度及標準。

日本有一句諺語:「突出來的樁會被打(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意旨在一個大隊伍前進的過程中,能力或個性較為突出的人容易被「打」,導致有能力的人不敢有太突出的表現。然而這和我的理想是衝突的,我希望可以讓那些有能力、有特色的人得到一個更好、更能夠發揮才能的工作環境。同時,我也想結合過去的經驗,培養次世代的人才。而這些,是我相信在 iKala 都可以達成的!

從日本到台灣,工作模式和文化的轉換

和 iKala 的認識,是透過獵人頭公司的介紹。

起初我不認識 iKala,一開始還婉拒了(笑),但查資料的過程漸漸被 AI 技術勾起了興趣,同時從市場趨勢來看,目前全世界都在面對 Cookieless 的挑戰,我認為不論是 iKala KOL Radar 或是 iKala CDP ,都能夠協助解決企業的需求與痛點。而和 iKala 團隊的初次見面也很有趣,創新的氛圍使得每個團隊成員都很好相處,和 Sega 接觸下來也發現,Sega 並不像多數其他大企業的老闆一樣有強烈的自我主張,反而非常溫和謙遜,而且很願意聆聽。當時我就覺得,如果和這群人一起工作一定會很有趣,也才因此促使我加入 iKala。

我很榮幸能與 iKala 的夥伴並肩作戰,雖然和不同國籍的同事工作,可能會面臨到不同文化的職場差異,但因為 iKala Japan 的團隊成員都有在日本工作的經驗,所以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並沒有感受到很大的文化差異。當然,台灣的企業和日本企業還是有一些不同,但這些都可以透過持續的溝通交流來磨合、調整。未來若有機會,我也會想學習中文,持續精進與擴張自己的語言能力。

而身為 iKala Japan 總經理,我期許自己能帶給 iKala 推動企業發展的燃料 ——活力與刺激,並為 iKala 帶來新的商務機會,這也是我加入公司的期待。如同前面說到的,日本文化很重視信任,在職場中也有類似的習慣,日本企業特別是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企業會尤其謹慎。因此,我會積極擴張 iKala 在日本的知名度,並運用自己過往的經驗所學,助 iKala 成為日本企業信任的品牌,進一步推廣 iKala 的產品與服務到日本市場,並協助日本企業走出海外!

新創氛圍初體驗:新舊世代激盪出的藍紅火花

除了協助公司達到商業目標之外,培育次世代人才,是我對自己的期望。

加入 iKala 至今,我看見的除了優秀的技術團隊外,還有高度自律、自由且活潑的工作環境;與管理層間較沒有隔閡的組織架構,也造就了高決策效率。「 Freedom is a responsible choice. 」我認為這樣「優秀的技術環境」與「重視自主的工作環境」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是非常可貴的,也相信若是能把我過去的經驗和知識注入這樣的年輕企業,搭配完善的教育制度,定能夠帶來加乘的效果。

在 iKala 的體驗和過去的經驗都不相同,對我來說是很有挑戰、也很有魅力的事情。我不希望成為都在蓋章、授權的高層,而是希望能在變化快速的環境中與夥伴一起打拼,雖然有壓力,卻也是我工作的動力,因為我對工作的期待就是嶄新和創新。

加入 iKala,和我們一同創造更多精彩 iKala 人故事:https://ikala.ai/zh-tw/careers/

分類
企業文化

iKala 技術分享:用敏捷思維,打造成長型團隊

「對敏捷開發來說最重要的,是團隊;而對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 mindset 的建立。」在今年(2022) 10 月舉辦的 RD Sharing 中,主講人 iKala CDP 產品經理 Hsinchih 以「敏捷開發」為主題,分享了他的踩坑心得,以及他眼中的敏捷精神,更透過開立工作坊,以實務的操作讓同仁更了解敏捷開發的必備心法。此工作坊特別經過設計,讓不管是否有開發經驗的同仁皆可參與,共同交流敏捷開發的精神!

Hsinchih 所負責的產品 iKala CDP 全通路顧客數據平台,講求系統化蒐集跟顧客有關的營運數據跟體驗數據,以精準掌握顧客輪廓、並以先進數據分析預測需求,也因此透過以用戶體驗為出發點的開發產品方式,將能夠更近一步協助團隊打造出更適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以實作落實敏捷精神,透過頻繁快速的溝通優化產品

在過往使用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Development)的經驗中,雖然能夠透過完整的規劃、分析、設計、測試等過程來有效的確保品質,然而「無法回應真實需求」往往是開發產品最令人氣餒的地方,需求從使用者端傳遞到開發單位,就好似戴耳機猜嘴型的綜藝遊戲,雞可能變成鴨、馬也可能變成貓。而 Scrum —— 最常被使用的敏捷式開發(Agile Development)框架之一,似乎是一帖良藥。透過迭代串起每一個開發環節、搭配頻繁的溝通與討論,Scrum 使團隊走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共識之上,提升開發之路的整體效率。

工作坊過程中,Hsinchih 設計了實作活動讓參與者能快速體驗敏捷式開發。在名為「棉花糖挑戰」的團隊活動中,團員須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內合作,以義大利麵做塔,將棉花糖盡可能地疊高,而挑戰成功的關鍵在於放上棉花糖的那一刻,也就是最後一步:看似輕軟的棉花糖,實則有高機率是壓垮麵塔的最後一根稻草。若團隊將大量時間投入在前期規劃,失敗後便沒有時間做調整和其他嘗試了。Hsinchih 指出,開發的理念在於,應該先做一些小東西、在實作與失敗中學習與調整、再做一次,也藉此帶出了 Hsinchih 想傳遞的敏捷精神——「透過每一次小步快跑,去理解產品怎麼樣做比較好。」在掌握此核心框架後,即便是非軟體開發工作者也可以跑 Scrum。

但敏捷式開發究竟適合什麼樣的人/團隊呢?

以人為中心思考,發展最符合團隊的開發原則

企業或團隊要導入敏捷式開發並非易事,Hsinchih 認為要接近那 1% 的成功機率,除了場域設計與文化渲染會在無形中造成影響外,更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團隊;而團隊的好壞,取決於團隊成員的心態與素質。Hsinchih 於工作坊中提出了幾項重要的特質作為衡量依據,包含相信敏捷精神、積極主動、具備同理心等,也期望團隊成員在頻繁溝通之餘,更要積極地在每一次討論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提出解決辦法,而非只是拋出問題或事後抱怨。簡而言之,敏捷開發和成長型團隊相輔相成,若團隊成員皆具備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將會更容易以敏捷式開發完善產品。

在介紹敏捷式開發和其中的 Scrum 框架後,Hsinchih 建議在打造開發流程時,不需要遵循單一的方法論,畢竟每一個團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開發方式,皆會因為公司文化、團隊文化、和產業特性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不需要強求把過往經驗套用到現在的團隊上;Hsinchih 也認為,並不是敏捷式開發就一定比瀑布式開發好,敏捷式開發可以幫助團隊快速找到對的方向,而瀑布式開發可以幫助團隊以更系統化的方式處理,兩者並無絕對的好壞對錯,也都有各自適合該方法的團隊,重點都會導向在團隊的合作之下開發出好的產品。不論方法再完善美好,團隊是由「人」組成,應該依照團隊成員的性質做適當的調整,不然只會流於形式上的敏捷。

提倡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 iKala,鼓勵同仁主動提出新的建議和想法與團隊分享,建立自主學習和分享知識的文化。iKala 的技術團隊已舉辦超過 70 場的 RD Sharing,讓技術相關人員自主分享自己最近學到的新技術、新方法或是專案中面臨到的新挑戰,讓技術人員互相交流學習,避免踩雷、加速學習、增廣見聞,也能讓每位同仁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

註: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Development)是早期常用的軟體開發方法,較注重線型開發流程,從蒐集需求、產品設計、程式編寫、軟體測試到產品交付,要求一開始便將產品規格與細節都規劃清楚後才能進入開發流程。等到產品發佈才能驗證市場反應,一旦市場反應不佳或需求已改變,或是發現錯誤需要修正,都可能導致產品必須砍掉重練。(資料來源:AWS

分類
企業文化

溝通成就美好,在網紅公關實習裡享受變化、鍛鍊恆毅力

KOL Radar 網紅公關實習生 Maggie Tsao

我大學畢業於臺灣科技大學企管系雙主修財金系,現在則在清華大學就讀科技管理所。雖然企管什麼都學,但沒有明確的出路,讓我不太確定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為了探索職涯方向,我開始嘗試各種活動和實習,從大三時跟著教授做計畫,並跟同學組隊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獲獎,也在當時萌生了對新創事業的興趣。但由於身為財金背景的商管人,還是想要嘗試看看金融相關的工作,因此我先前到了知名金融租賃公司的企業金融業務部門實習,雖說是金融業,但並沒有想像中傳統,且與同事們相處的氛圍很好,不過大公司朝九晚五的制度可能還是不太適合我,也藉由此次經驗了解到自己想找尋更具有彈性、自由文化的新創公司。

找實習三大條件-興趣、公司前景與學習深度

對我而言,找實習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有興趣,因為還是學生,可以趁在學期間去摸索自己對哪些領域有興趣,並盡可能多去嘗試。第二,我會考量公司的發展性,選擇具前景、有潛力的產業。第三,我能否在實習當中學到很多東西,而不只是打雜,也是我相當重視的條件。

綜合以上三點,加上我先前做研究計畫、論文時接觸過許多新創團隊,以及在創新創業競賽獲獎的經驗,讓我對新創生態圈很感興趣,很希望可以進到成熟的新創企業,iKala 即成為我的選擇之一。

由於網紅行銷在現今相當盛行,iKala 相較其他網紅行銷公司業務範圍更廣也更豐富,我認為是一間非常有前景的公司。加上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可以感受到每個人的聲音是能夠被重視的,也很注重員工的未來規劃發展,而公司重視的八大核心價值與新創企業的活潑氛圍也非常吸引著我。在正式投遞履歷前,我也向之前曾在這裡實習的學姊詢問意見,她對 iKala 的評價很好,並非常推薦給我,基於上述種種原因,讓我選擇加入了 iKala。

科管所上眾多的口頭報告,培養我良好的溝通和資料蒐集能力,幫助我能夠研究各種產業、關注趨勢,並產生洞察。加上我過往競賽與企業的接觸,都能幫助我更了解客戶的需求及痛點,這些軟性實力,都是在網紅公關實習生的日常工作裡十分重要的技能。

作為內部與網紅溝通橋樑,完成漫漫合作商案

上述能力幫助我完成網紅公關實習生的主要任務「完成合作商案」,這是一個很漫長繁瑣的過程,需要對內對外密切溝通。作為內部與網紅間的合作窗口,溝通與協調能力相當重要。

從進案後要確認很多商案規範,與 Planner(請見底下註一)提供和自己篩選出的網紅名單一一聯繫,詢問他們的合作意願後,回報給 AM 部門(請見底下註二)及品牌主,進行最終人選確認。在確認合作後,就會頻繁地與網紅溝通來往,包含寄出試用產品、安排網紅發文檔期、審閱業配文案和圖片、上線後檢查素材符合規範並請網紅提供貼文數據成效等。

一次對接近百位網紅,解決各類疑難雜症

而在這其中讓我最有成就感的經驗是可以一次與近百位的網紅對接,過程中需要進行很多的溝通及處理許多突發狀況,但若最後他們都發文完成後,就會有完成一件大事的快感。

不過偶爾也會有挫折的時候,像是如果網紅一直不回覆訊息或者是臨時想要取消合作等突發狀況,一開始會不太知道該如何應對,但在之後遇到類似狀況時,就能應用先前經驗和 Mentor 的指點,更沉著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像是有一次,某位網紅以為商案只需要拍照片,後來才得知需要拍影片,於是想要取消合作。在有了之前的經驗後,我試著提出一些方法,例如提高報價費用、提供抽獎產品等,成功讓對方回心轉意。

另一次則是在接洽美妝產品的合作對象時,遇到一位試用產品後臉部脫皮的網紅,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我必須先安撫對方情緒,並請品牌端提供相關成分釐清原由,最後與同事一起完成後續的危機處理,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

在不斷來回溝通中,也要做好時間管理

除了成就感之外,工作中也有具挑戰性的地方,就是需要做好「時間管理」,由於我需要與眾多網紅溝通,他們時常會在非上班時間傳訊息,如果讓對方等太久會擔心自己這樣不太禮貌,但若一直回覆訊息,又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因此後來我就慢慢調整心態,安排優先處理的事項,將一些沒那麼急迫的事情遞延到上班時再行回覆。也因此,溝通協調及時間分配能力的培養成為我在實習期間內的最大收穫及成長。

如果你對 iKala KOL Radar 的網紅公關實習生也有興趣…

如果你也喜歡彈性上班、活潑歡樂的辦公室氛圍,平時樂於與人互動接觸、定期關注各類社群平台上的網紅,並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團隊合作、時間管理能力,且注重個人成長,希望能學習到很多東西,那麼或許網紅公關實習生會適合你。

註一:Planner 在不同行業負責的事項有所不同,在行銷廣告領域常指的是策略企劃,規劃廣告預算、行銷活動的人員。

註二:AM 全名為 Account Manager,通常在一企業中作為維護及經營現有客戶關係的角色。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

分類
企業文化

用「員工幸福感」打造韌性企業,iKala 成 2022 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 臺灣唯一獲獎企業

iKala 榮獲 2022 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 中 Thriving Workforce 類別

在疫情衝擊產業和工作模式下,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s 今年特別設計五大獎項,評選出 10 家東南亞、香港及臺灣在劇變之際展現韌性、團隊管理、公司成長的創新企業,iKala 非常榮幸成為臺灣唯一一家獲獎的企業,其他獲獎公司則有 Bukalapak、Lazada 和 GoTo Group 等。

iKala 獲頒獎項類別為「Thriving Workforce」,特別表彰無畏疫情、持續以人為本,並透過成長型組織設計,不僅強化員工績效,更照顧其身體、心理和情緒上的健康,進而在疫情期間創造高速成長、高度凝聚的企業。

iKala 是如何在疫情間逆勢成長?其中企業文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iKalarians 又是怎麼看公司政策的?以下我們將深入分享疫情間,iKala 如何落實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公司基礎建設,用「員工幸福感」為核心,打造具有韌性、凝聚力,又能彈性應變的穩健團隊吧!

當「遠端」成常態,辦公靈活度成為員工生產力關鍵

iKala Cloud 的業務工程師 Ren Wang 表示:「自疫情爆發前,我就已經認同並能善用WFH 的工作模式,公司的 WFH 制度讓我可以在梳洗過後就開始上班,不僅能省去早起通勤的時間,還能在午餐時段和家人一起煮飯、看心情到不同的咖啡廳工作,這些彈性都能讓工作狀態及表現更好。」

然而,WFH 制度並不是 iKala 因疫情一夕形成的公司對策,早在 iKala 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有 WFH 的選項,這也與 iKala 所重視的核心理念息息相關。

從 Day 1 起落實「自由與責任」,打造高度敏捷的團隊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Sega 作為彈性工作的信仰者,將「自由與責任」列為 iKala 的核心價值,他曾分享:「我經營公司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我在 Google 工作的六年時間。對員工而言,Google 真的是非常開放且自由的環境,因此 WFH 在我心中是公司預設的制度,是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於是 Sega 在離開 Google 後成立 iKala 時,就將這個想法融入 iKala 的文化中。

Sega 指出:「我不在意員工們在哪裡、用什麼方式完成他們的工作。當我們是為一間數位原生公司工作時,一切都是腦力生產,你的團隊在哪裡工作根本不重要,因此我們讓每位同仁自由選擇要在家或者在辦公室工作。」

iKala 產品副總監 Finn Yeh 也表示:「WFH 一直是我期待的工作模式,與其說它是一種工作模式,不如說是一種工作態度,只要能完成任務與目標,在哪、用什麼方式完成並不是重點。」

iKala 資深人力資源專員 Amy Chen 也呼應:「WFH 制度就像是 iKala 的傳統,同仁們在疫情前其實就會根據自己的狀況選擇 WFH,雖然並未像疫情後這麼頻繁,但也因此讓我們在疫情爆發後,能無痛地適應全面 WFH 的生活。」

透過透明溝通、頻繁反饋,讓員工的聲音被聽見

iKala 重視資訊透明、平行溝通的文化

每兩周一次的 TGIF 全體員工大會是 iKala 行之有年的傳統,在這場活動中會介紹新人並讓所有 iKalarians 了解公司的最新近況。其中在「Ask Me Anything(AMA)」環節,員工可以選擇用匿名方式詢問任何問題,並由公司高階主管來回答,增進雙向溝通及對彼此的信任感。

同時也透過每半年一次的員工反饋調查(Engagement Survey)來蒐集同仁對公司各面向的回饋,另外更於 2021 年 7 月針對公司防疫政策進行全體調查,了解同仁對於公司在 Covid-19 疫情控制和員工關懷方面的滿意度,以及他們對於 WFH 政策的看法。

Ren Wang 特別認同公司內部政策並表示:「員工調查讓許多同事能提出對於公司的回饋及建議。在我看來,能實現全體同仁對公司的回饋是件很棒的事情,唯有大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且被公司聽見,公司才具有生命力,能持續茁壯成長。」正是有欣欣向榮的 iKalarians,iKala 才能蓬勃發展。

此外,這次的防疫政策調查結果顯示,有 92% 同仁給予公司的配套措施正面評價,且有近 9 成同仁表示有感受到疫情間來自公司的關懷。透過這次調查,也帶給本次 iKala 新辦公室整修計畫很大的啟發,其中有許多設計概念都參考自同仁們提供的意見,最終才讓 iKala打造出符合混合辦公趨勢下,具有高度辦公靈活度、社群凝聚力、生產力強化的工作空間。

以人為本,創造有歸屬感的團隊文化

iKala 辦公室作為培養歸屬感的社群

iKala 會傾聽眾多同仁回饋及意見,並且打造更美好的辦公空間,其實就是回歸於對「人」的重視和投資。Sega 將企業文化視為公司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致力打造永續的公司文化,並指出:「我有 80% 的時間是用來與員工溝通及加強文化,因為讓團隊成員充滿熱情、感到有價值和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iKala 始終會先以人出發,我們先讓對的人搭上車,再決定車要開往何處。」

iKala 的企業哲學並不把辦公室當作朝九晚五的工作場所,而是一個可以讓 iKalarians 培養歸屬感、享受公司設備、與同事互動並發展出團隊文化的社群。

員工是 iKala 最重要的資產,持續投資才能走得長久

持續以人為本,讓 iKala 走得更長更久

TGIF 全體大會、部門派對、與 CEO 的咖啡時光、免費零食、自助咖啡吧、電影欣賞、員工旅遊、員工健康檢查和員工訓練補助在 iKala 都是基本配備。

為了照顧員工的身心靈健康,iKala 還提供面對面的紓壓課程、每月四小時的現場護理諮詢、每年兩次的醫學工作坊等。在環境加速劇變、面對面互動的頻率驟減之際,每位同仁都會面臨到新的挑戰與壓力,因此這些課程是我們在 2021 年開始的重要投資項目。Ren Wang 也表示:「我期望所有同事都能在遠端辦公和進公司辦公間取得平衡,在自由工作的狀態下保持效率,也不忘時而回到辦公室與同事面對面交流。」

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iKala 員工人數在去年增加了 10%,疫情成為 iKala 的成長契機,也驅動了眾多公司加碼且持續投資員工,事實上,「員工」是所有企業都應當專注投入的資產,創造茁壯成長的團隊不再是個選項,而是必要的任務。

iKala 未來會持續以人為中心推動創新,透過「以人為本」的文化與願景核心,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若欲了解 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 完整資訊,請參閱:https://employers.glints.sg/best-employers-award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