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CEO 觀點

AI 進行式論壇分享(下):從人文的角度看 AI

為了在這波變革中,讓台灣產官學研更加掌握國際技術與產業脈動,Taiw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Taiwan S&T Hub)特邀國際重量級 AI 專家、現為史丹佛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ImageNet 的首席科學家和首席研究員、AI4ALL 聯合創始人及主席的科學家李飛飛女士,與國內產官學專家一起在 3 月 23 日舉行的「 AI 進行式:技術展望與產業應用」圓桌論壇,交流分享如何讓 AI 成為造福人類的關鍵驅力。本場交流由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主持,與談來賓包括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PChome 執行長張瑜珊、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等產業專家。 下方文章整理自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Sega)在圓桌場次的分享內容(下)。

 

主持人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

有一位現場的高中生想要請問,我們現在都鼓勵大家學習程式、軟體,甚至要去寫程式,那麼在 AI 時代下,我們到底該學習 AI 到什麼程度?是要學習 AI 工具還是背後原理?還是真的要開發出一種模型?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我自己有一個八歲的女兒,所以我最近也的確面臨孩子是否該學習程式語言的這些問題。我先講一下我對程式語言的看法,我認為現在其實不用過早投入,這是我的結論,也不用把它塑造成一個全民運動。

我覺得要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是從 AI 的角度,AI 現在有一個研究方向,其實是 AI 回頭過來重新設計電腦系統,因為電腦的系統是一層一層的抽象化上來的,這其實是為了人類方便,所以有很多中間的語言,再來是程式語言、再來是自然語言,而其實中間的這一段,AI 是不需要的,所以我預期程式語言在接下來的研究方向就是,AI 會反過頭來去設計非常 efficient 的程式語言,而且可能是新的程式語言。可以確定的是,從程式語言變更的速度來看,先不要說程式語言本來就一直在進步,你現在的選擇跟十年後會完全不一樣,AI 接下來可能會加速程式語言更新的迭代,產生出一個人類史上可能是最 efficient 的程式語言,那個時候再投入其實不遲。

第二個則是我們現在跟 AI 的互動其實已經走到自然語言,我常遇到一些語言的教育者說:「糟糕!語言機構不用開了,AI 可以當老師」,我覺得完全不會、完全不對。因為自然語言只會更重要,先不要說你要跟 ChatGPT 溝通,你要設計出好的 prompt,你要有辦法引導出對的答案,問對的問題,這個技能很重要,而且不只是跟人溝通方面,跟 AI 溝通上也很重要。因為 AI 就像一個停在那邊無所不知,但你要問對問題,它才會給你智慧。所以我覺得自然語言是更重要的,講到教育的時候,我覺得自然語言是大於程式語言的,因為對人類來說,語言不只是一個技能,其實多學一種語言,是多學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這個才是 AI 無法取代的部分。因此,一個能講多國語言的人,為什麼他看事情會可以有批判性思維、有更多思考角度,有更多組合,創新其實就是組合兩個遙遠的事物起來,為什麼人類有這個能力,也是因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所形塑的。所以更多的語言代表更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和能力。

回歸到教育來講的話,要不要學程式語言?我覺得它以後可能會像英文一樣,會是一門通識課,但是千萬不要為了學程式語言而去學程式語言,更不要說 AI 可能會再繼續 polish 程式語言的設計還有所有電腦系統。大家一定可以看到接下來這件事情會發生。無論是什麼,我們現在都說要終身學習,因為每天的東西都是新的,所以如果你現在是中學生、大學生,我覺得學習最重要的還是跟著金字塔,最底層的是「自信」,中間是「自我管理」,金字塔頂端是「自學」,這件事情不會因為 AI 時代有任何的改變。

 

主持人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

新創早期也是會碰到數據很少的問題,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怎麼取得?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首先,AI 已經是一個開放的社群,所以 base model 或是 open 的 data set,就是大家都已經訓練好的很多模型了。一個策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們都已經把 base model 訓練好了,不要再去重新訓練一個,因為那可能是用數百萬美金才能訓練出一個還可堪用的模型。另外講到的 fine-tune 就很像是,base model 是一個小孩子的大腦,你要教它什麼專業,你就要加入自己想要的資料。像是我們做網紅搜尋,我們會把網紅的資料餵到這個大腦裡面,它就可以跟我們講說,例如「在日本最適合代言拉麵的網紅是誰?」就這樣 GPT 一下,它就可以直接回答。所以現在真的是每個企業都可以開始訓練自己的一個大腦,這個成本還一直降低當中。

因此,我們現在也從原本的數位典藏走到智慧典藏這件事情。以往這些垂直產業的資料其實在各位手上是最珍貴的,而且你可以用 GPT 的模式把它儲存下來,那它就變成你的一個專家在企業內部、或你的研究專案裡面。我們現在也的確看到,現在垂直資料非常缺乏,也最珍貴,一定要保護好,未來雖然 AI 技術人人可用,但是 Data 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確看到,整個 research 在往 small data 去走。其實人腦相較之下非常的 efficient,它的功率大概是 20 到 25 瓦,就是你一天吃一個漢堡,你就可以像一個 GPT 運作一整天,可是 GPT 運作一整天是要噴掉幾萬幾億的錢,所以人腦還是非常的 efficient,人腦其實是透過很少的資料學到很厲害的事情,所以,我覺得 AI 在這一點還比不上人腦,大家可以放心。

 

主持人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

我們應怎麼去思考未來的 AI 生態系?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最近有一個訊號是,AI 的研究真的是因為研究社群非常開放,所以才能在過去幾年發展得更快速,從 2017 年 Google 的 Transformer、2018 年 Google 的 BERT,然後 Meta 2019 年的 RoBERTa,再來是 Stanford 的 Foundation Model,所以 AI 的突破其實是大家不斷疊加上去的。但是現在 ChatGPT 集大成後,這個開放性似乎有反轉的跡象,也就是說,當 AI 的影響力已經大到它成為一個 trade secret(營業秘密)的時候,領先的 AI 公司會開始保護它的東西。所以從一個比較悲觀的方向來看,接下來 AI 的 research 可能會稍微變得封閉,尤其是出自這些 big tech 公司的 AI research,它們可能會開始保護。接下來生態也許不會再像過去十年超級高速發展、所有東西都發表出來,但是肯定還是會持續的進步,因為我們還是有學界在前面繼續推進。不過資料接下來仍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上是從整個 research community 來看;如果從產業面來看的話,其實還是回到 AI 變成一個水、電一樣的東西,你怎麼去加值自己既有的商業模式,這還是回到「場景」找出來。

以台灣的優勢來說,台灣的硬體製造真的是全球最厲害的,不論是晶片或是整個硬體的供應鏈,這些是無可取代的,而且 AI 現在的算力其實是不夠的。所以可以期待,台灣的半導體還會有一個榮景再繼續往前走,因為 AI 現在的算力就是不夠,大家買不到顯示卡、GPU,都只有最大的公司能第一時間取得。這些短缺在接下來幾年還會持續。在軟體產業,則建議第一時間要看全世界,要把我們自己當成以色列或新加坡來看,因為軟體追求的是規模化,一個兩千三百萬的人口,若不去 plus 其他的市場人口是絕對不夠的。無論是 AI 還是其他軟體,第一天都一定要從台灣看向世界。

 

主持人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

Sega 作為父母,會希望未來孩子們如何生存在怎麼樣的一個 AI 世界?以及現在可以做什麼事情?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把時間軸拉長,也許是五十、一百、兩百年,人類發展數位科技很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到一百年後也許沒有人會在談論數位科技或 AI,因為那些都已經成熟了。到時候基因編輯、蛋白質、新藥、長生不老、太空探索這些都是 AI 在輔助的,所以我覺得這一段時間其實非常的重要,因為技術永遠是中立的,就看人類的選擇,怎麼去用它、怎麼不用它。這也是我覺得接下來很大一個關鍵,當 AI 的影響力已經到每一個角落的時候,就是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哪些領域我們真的不能用?哪些領域我們應保持開放?哪些領域要有限度地使用?這些事情會是接下來的大問題。

人類社會每一次的進步就會加大兩極的分佈,且隨著一次次的進步持續拉大,所以接下來最危險的問題其實是,為什麼技術進步會衝擊整個社會?不是因為人類沒有過得更好,而是因為人類變得更不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比一百年前的每一個人都過得還好,那為什麼我們會不高興、不滿足?是因為不公平、如果技術再繼續加大這個不公平的話,那就是社會會崩解,所以我相信這也是 AI 帶來接下來非常重大、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因此,我覺得在整個人類社會的面向,我們必須從社會的角度來看 AI,而不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 AI。在這個進步這麼快速的列車上,我們要盡可能做的就是讓每個人都搭上這個列車,都能取得這個車票。這也是工業革命給我的一個啟示,因為 reskill、upskill 這些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必須要去做,才能吸收整個技術革命帶來的衝擊。因此,我們接下來要從人文的角度來看 AI,而不是從 AI 的角度來看人文。

 

 

 

分類
CEO 觀點

AI 進行式論壇分享(上):AI 需要場景才能加值個人與企業

為了在這波變革中,讓台灣產官學研更加掌握國際技術與產業脈動,Taiw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Taiwan S&T Hub)特邀國際重量級 AI 專家、現為史丹佛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ImageNet 的首席科學家和首席研究員、AI4ALL 聯合創始人及主席的科學家李飛飛女士,與國內產官學專家一起在 3 月 23 日舉行的「 AI 進行式:技術展望與產業應用」圓桌論壇,交流分享如何讓 AI 成為造福人類的關鍵驅力。本場交流由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主持,與談來賓包括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PChome 執行長張瑜珊、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等產業專家。下方文章整理自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Sega)在圓桌場次的分享內容(上)。

 

主持人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

請 Sega 分享一下,因為你自己本身是軟體工程師出生,現在創辦的新創公司其實也是從這個軟體的角度一直去推進,然後甚至現在也將 AI 賦能這件事情變成公司很重要的一個目標,所以是不是可以聽你來分享一下,你怎麼看待 AI 出現對未來軟體、產業,或說軟體服務的一些影響性?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其實我們 18 年前在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做 Vision 研究的時候,那個時候真的很痛苦,因為那個時候沒有 Cloud、沒有 Big Data、沒有 AI、沒有 iPhone,那是 2006 年的時候。所以,我們現在講 ABC 就是 AI、Big Data、Cloud,實際上是倒過來發展,是先有 Cloud 才有 Big Data,然後 AI 發現有 Algorithm、有了算力和資料之後,它就很快發揮作用,這就是 AI 一路走來的發展模式。因此,我們在看待 AI 的時候,為什麼 iKala 一開始就叫 Human-Centered AI Company,因為我們覺得它是一個 Augmentation,它絕對不是一個 Replacement,因為實際上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各個醫療健康、零售消費,甚至於軍事國防,你會發現 AI 需要的是一個場域,沒有場域,AI 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在看待這一波尤其是 GPT 帶來的轉捩點,其實非常驚訝,我們以為 GPT 類似的技術要三年以後才會出現,但 OpenAI 把這件事提早了三年。

對產業而言,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利多。現在大家已經開始在談 AI 的摩爾定律了,現在可能不是每一年半到兩年它會 double 它的能力、或降低它的成本,而是大概每 3 個月,它的成本就會下降一半。所以從 ChatGPT 出來之後,各位可以看到,其實軟體業界也一直在想辦法把 AI 這個大腦縮小。Tesla 之前的 AI 主管 Andrej,他就開始起了這個 nanoGPT 的計畫,他想辦法要把 AI 一直不斷地縮小,縮小訓練成本、部署成本、應用成本等等,一直不斷在縮小。因此,AI 其實開始出現摩爾定律了,各位可以想像的就是 AI 的 research community 尤其又是非常開放的一個社群,有各式各樣的 model、各式各樣的 data set,paper 一出來,它的 data set 跟一些 source code全部都會 open 出來,隔天就可以拿到了,所以 AI 的進步是非常快。我們預期 AI 在的這樣新的摩爾定律之下,到最後會變成人人可以用,也就是說,人取得 intelligence 的成本會越來越低。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覺得 AI 賦能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以往我們在講數位轉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算不出投資報酬率,所以大家對於數位轉型會有懷疑,會不知道它長期的成本效益是什麼,但是如果數位轉型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智慧,那接下來就是對各產業都會成為一個新的海嘯。所以,當取得智慧的成本幾乎是零的時候,就會回到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包括「我既有的 work flow 會不會被顛覆?我既有的個人生產力會不會有十倍增長?」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在看 AI 賦能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把 AI 當成是一個基礎設施 (utility) 在看,所以它就跟水和電一樣,10 年或 20 年之後,也許就不會再談 AI,因為它跟水或電都一樣,就跟我們今天手機充電、用麵包機的時候會插電,而不會去想說整個電路、電網怎麼運作是一樣的。在那個未來,AI 已經進到一個成本夠低,而且所有人即使不是 AI 專家,也都可以使用的地步。這是我們在近幾個月看到的,就像李飛飛教授講得一樣,隔天一睡起來,整個世界又再翻轉了一輪。

大家現在要知道,其實我們一直把 AI 當做是一個加值服務,所以,當我們談到對產業的衝擊的時候,其實我覺得 AI 其實會開啟太多新的可能性,例如蛋白質的折疊、更了解你的消費者、然後更多更多的科學實驗,其實它已經改變了科學探索的方式,所以 AI 就連在 research 上面,它本身也可以變成是一個 utility。我們覺得這一波尤其是 GPT 或大型語言模型帶來的機會不可限量!以我們長期在做網紅的搜尋,我們就看到 search 現在從 keyword search 走到下一步是自然語言的搜尋,ChatGPT 給大家看到的其實就是,當人類可以用很自然的方式,以人類原本舒服的方式跟電腦互動,我覺得這就是 AI 在軟體業界帶來的一個革命。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自然語言搜尋在接下來會越來越被發達。

 

主持人數位時代社務顧問盧諭緯:

Sega 自己當初創業其實也是受到整個 internet 誕生之後看到的一個風起雲湧的狀態,但是在投入一個技術當中,創業也有很多的困難,你自己也轉型過很多次,現在又看到了一個新的技術世代,你自己對於未來這些想要投入新創的,你會有什麼樣的建議或對 AI 未來創業的一些想法?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對於生成式 AI,我唯一的建議就是,千萬不要去開生成式 AI 公司,主要原因是,先不要說創業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五年之內 90% 的公司會倒閉,就連在矽谷也是這樣。就回到我們剛剛講的,其實 AI 本身很需要場景,所以我覺得就 OpenAI 也會需要更寬更深的護城河, 因為大家可以看到 language model 現在可以在 GitHub 上面隨意地就找到一大堆,所有人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部署自己的「產生文字、產生圖片」的應用。

其實這件事情我們在 2018 年的時候就有發現,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就是提供 AI 驅動的 MarTech 給我們的一些企業,那時我們在做一些圖片處理的時候,就做了一個功能叫做 Picaas,它的作用其實就很簡單,就是如果一張照片的背景有很多的雜物的話,我們就用 AI 把它去掉,再用 AI 把它補好,看起來像一張沒有修改過的照片。大家其實現在也都可以在 Google Photos 上面看到這種功能,它叫 Magic Eraser,就是魔術橡皮擦。我們 2018 年推出的這個功能的時候,其實就遇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我們發現它本身是很難規模化的一個事業,我發現如果從技術出發,非常難規模化,所以這帶給我們第一個學習是,你如果要做一個新創,你不能從技術出發,你必須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思考你想要 AI 幫你做什麼?AI 可以幫我們做很多神奇的事情,但你想要它幫你做什麼?如何應用在你的產業?麥肯錫其實有做過一個統計,AI 帶來的價值 70% 是加值服務,也就是說它是提升你既有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去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AI 的功能不是這樣,而這也是我們碰到的第一個學習。

第二個學習是,其實我們就碰到一個 Ethical(道德)的問題,就是我們推出把背景擦掉再畫回去的功能後,設計圈就炸鍋,就會認為這個功能造成以後可以偷圖片並改成自己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把整個 model 拿回來重新訓練。大家都知道網路上很多圖庫是要收費的,我們就訓練我們的 AI 去辨識,如果是這些圖庫出來的圖片,我們就拒絕去修改它,以免有著作權的問題。所以我們其實在 2018 年就已經走過、稍微碰觸到生成式 AI 帶來的問題以及它的商業模式可不可行這件事。

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一出來,大家都擔心會不會很多工作要沒了,但 AI 的本質其實取代的不是工作而是任務,所以真正帶來的是「解構」,而不是說一個工作突然消失。人類史上很少有這種狀況是,一群工作突然消失,而是隨著技術進步,它開始取代一些的任務。例如我們現在要做總結,ChatGPT 很適合,可是你會發現,ChatGPT 在編修上會花你很多時間,因為你請它翻譯過後,你會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做編修校閱。它省掉的時間是發想、摘要、草稿的時間,通通加起來它還是增加你的生產力,只是有些地方時間花得變多了,有些地方時間花得變少了。這是我們在看待 AI 的技術怎麼去普及、創造消費者價值的時候,其實是要去解構整個 workflow,要去看哪些任務 AI 已經可以解決,哪些還不行。

我們一直在談生成式 AI,一直在談軟體的領域,但是機器人在今年也會因為 GPT 、Multi-model 的技術開始有大躍進。所以在李飛飛教授的實驗室,現在機器人已經可以認得、可以做超過一千種的動作,所以從 online 到 physical,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也可以看到很大的進展。

講到 AI 這個技術,我們如何不要讓它暴走,如果它是一個 narrow 或 weak 的 AI,那大家都不用太擔心,但當它進展到變成一個 utility 的時候,大家都有經驗,一個東西一旦變成 untility,例如水、電、國防,政府就一定會管制。所以當 AI 變成 utility 的時候,各國政府對這個技術的監管也會加重。

分類
CEO 觀點

從 ChatGPT 一夕爆紅,來看科技產業的商模發展與變遷

很多人以為全球的科技巨頭是一直靠著技術突破,不斷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價值,且不藏私把成果都開放出來。這個看法只說對了三分之一,這些全球科技強權之所以能夠不斷創造出巨大的價值,除了技術之外,靠的是網路外部性 (network externality, 又稱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 和邊際收益遞增 (increasing marginal revenue) 兩種經濟效應。

「網路外部性」在數位經濟興起之後,已經被業界充分理解,簡單來說,幾家科技公司掌握了用戶規模和服務的入口,除了越多人使用服務會讓服務本身越有價值、已經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之外,也表示一點點服務的改善就可以產生出巨大的新商業價值,Peter Thiel 也在他的經典書籍「從零到一」中特別提到網路外部性的重要,這個效應是數位產品的本質。

試想,Facebook 或 Google 等科技巨頭在電腦視覺技術上面改善 1% 的辨識率,背後代表的可能是 10 億美金甚至是百億美金以上的廣告新產值,但是同樣的改善率放在一般的新創公司呢?其能為公司增加的產值則相當有限,因為巨量廣告的基礎和需求方規模經濟是掌握在科技巨頭身上,而不是一般新創公司。

「邊際效益遞增」則是知識經濟當中的本質現象,講的是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隨著知識與技術要素的投入增加,產出會越多,而生產者的收益會呈現遞增的趨勢。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均是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物質資源具有明顯的排它性特徵:其使用價值在某一時刻只能被一個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時物質資源是稀缺的,使用時必須消耗它,隨著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導致生產者收益的遞減。知識性資源具有共用性,同一知識可以被多個人同時佔有和使用,並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知識。訊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在使用時還是一種積累和開發的過程,在重覆使用過程中成本遞減,從而會帶來遞增的收益。

科技巨頭們為什麼持續把最尖端的技術不斷開源、毫不藏私呢?因為這些開源的程式碼不是這些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網路效應」和「邊際效應遞增」才是真正的競爭優勢。開放這些程式碼是為了更加利用既有的網路外部性,形成更大的用戶規模,一家新創公司如果發展出 TensorFlow 或 PyTorch 這種框架,或許會小心翼翼地當做智慧財產權保護、視為公司的核心資產、甚至於想要從中直接收費盈利;但對於科技巨頭來說,TensorFlow 和 PyTorch 就跟其他所有產品一樣,是了不起的技術創新沒錯,但其核心目的是擴大其他產品的網路效應,這兩種商業經營邏輯在本質上完全不同。

兩個效應加在一起,形成數位經濟當中「大者恆大」的極化現象,所以科技巨頭們可以不斷吸引到最頂尖的知識型人才,不斷投入新技術和新知識型產品的生產,而且每年還可以不斷成長,哈佛商學院的學者也把這些經濟現象用一個更潛顯的名詞來概括:hub economy (樞紐經濟),只要掌握了用戶和服務的入口,就有極大的競爭優勢。

但是在 ChatGPT 橫空出世之後,這樣的競爭優勢突然被撼動了。2022 年 11 月之前,產業界可能萬萬沒有料到,一家原本是非營利組織的 OpenAI 接受了微軟的投資後,展現出深度學習的暴力美學,微軟投資數以百億計的資金讓 OpenAI 訓練出了 ChatGPT 而一夕爆紅。其應用將可能快速進入各種場域,也將可能衝擊科技巨頭原先的核心商業模式。

當然,科技巨頭始終還是擁有強大的產品渠道和網路效應,也一定正在積極把等同於 ChatGPT 的技術趕緊佈署到每個旗下的產品當中,加強自己網路效應的護城河,抵擋 ChatGPT 帶來的威脅。而科技巨頭要不要繼續把更先進的 AI 技術繼續開放出來、讓手腳靈活的競爭對手馬上取用倒打自己一耙呢?我相信業界一定也開始傳出雜音了。這不是技術問題、不是高不高尚的普世價值問題,這本質上還是一個商業問題。

另一方面,也有新創公司把商業模式直接建立在 GPT-3 上面,這樣的決策與動作已經算很快了,然而 OpenAI 突然發表了以 GPT-3.5 為基礎的 ChatGPT,而且據傳 GPT-4 居然沒多久就即將要問世了,這對於把整個商業模式壓在 GPT-3 上的公司來說,自然是一個完全無法預料的黑天鵝事件。而這就是現在科技產業進化的速度。

無論從技術面或商業面來看,我們都正在目睹一場史詩級的科技產業變遷。

分類
企業文化

溝通成就美好,在網紅公關實習裡享受變化、鍛鍊恆毅力

KOL Radar 網紅公關實習生 Maggie Tsao

我大學畢業於臺灣科技大學企管系雙主修財金系,現在則在清華大學就讀科技管理所。雖然企管什麼都學,但沒有明確的出路,讓我不太確定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為了探索職涯方向,我開始嘗試各種活動和實習,從大三時跟著教授做計畫,並跟同學組隊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獲獎,也在當時萌生了對新創事業的興趣。但由於身為財金背景的商管人,還是想要嘗試看看金融相關的工作,因此我先前到了知名金融租賃公司的企業金融業務部門實習,雖說是金融業,但並沒有想像中傳統,且與同事們相處的氛圍很好,不過大公司朝九晚五的制度可能還是不太適合我,也藉由此次經驗了解到自己想找尋更具有彈性、自由文化的新創公司。

找實習三大條件-興趣、公司前景與學習深度

對我而言,找實習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有興趣,因為還是學生,可以趁在學期間去摸索自己對哪些領域有興趣,並盡可能多去嘗試。第二,我會考量公司的發展性,選擇具前景、有潛力的產業。第三,我能否在實習當中學到很多東西,而不只是打雜,也是我相當重視的條件。

綜合以上三點,加上我先前做研究計畫、論文時接觸過許多新創團隊,以及在創新創業競賽獲獎的經驗,讓我對新創生態圈很感興趣,很希望可以進到成熟的新創企業,iKala 即成為我的選擇之一。

由於網紅行銷在現今相當盛行,iKala 相較其他網紅行銷公司業務範圍更廣也更豐富,我認為是一間非常有前景的公司。加上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可以感受到每個人的聲音是能夠被重視的,也很注重員工的未來規劃發展,而公司重視的八大核心價值與新創企業的活潑氛圍也非常吸引著我。在正式投遞履歷前,我也向之前曾在這裡實習的學姊詢問意見,她對 iKala 的評價很好,並非常推薦給我,基於上述種種原因,讓我選擇加入了 iKala。

科管所上眾多的口頭報告,培養我良好的溝通和資料蒐集能力,幫助我能夠研究各種產業、關注趨勢,並產生洞察。加上我過往競賽與企業的接觸,都能幫助我更了解客戶的需求及痛點,這些軟性實力,都是在網紅公關實習生的日常工作裡十分重要的技能。

作為內部與網紅溝通橋樑,完成漫漫合作商案

上述能力幫助我完成網紅公關實習生的主要任務「完成合作商案」,這是一個很漫長繁瑣的過程,需要對內對外密切溝通。作為內部與網紅間的合作窗口,溝通與協調能力相當重要。

從進案後要確認很多商案規範,與 Planner(請見底下註一)提供和自己篩選出的網紅名單一一聯繫,詢問他們的合作意願後,回報給 AM 部門(請見底下註二)及品牌主,進行最終人選確認。在確認合作後,就會頻繁地與網紅溝通來往,包含寄出試用產品、安排網紅發文檔期、審閱業配文案和圖片、上線後檢查素材符合規範並請網紅提供貼文數據成效等。

一次對接近百位網紅,解決各類疑難雜症

而在這其中讓我最有成就感的經驗是可以一次與近百位的網紅對接,過程中需要進行很多的溝通及處理許多突發狀況,但若最後他們都發文完成後,就會有完成一件大事的快感。

不過偶爾也會有挫折的時候,像是如果網紅一直不回覆訊息或者是臨時想要取消合作等突發狀況,一開始會不太知道該如何應對,但在之後遇到類似狀況時,就能應用先前經驗和 Mentor 的指點,更沉著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像是有一次,某位網紅以為商案只需要拍照片,後來才得知需要拍影片,於是想要取消合作。在有了之前的經驗後,我試著提出一些方法,例如提高報價費用、提供抽獎產品等,成功讓對方回心轉意。

另一次則是在接洽美妝產品的合作對象時,遇到一位試用產品後臉部脫皮的網紅,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我必須先安撫對方情緒,並請品牌端提供相關成分釐清原由,最後與同事一起完成後續的危機處理,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

在不斷來回溝通中,也要做好時間管理

除了成就感之外,工作中也有具挑戰性的地方,就是需要做好「時間管理」,由於我需要與眾多網紅溝通,他們時常會在非上班時間傳訊息,如果讓對方等太久會擔心自己這樣不太禮貌,但若一直回覆訊息,又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因此後來我就慢慢調整心態,安排優先處理的事項,將一些沒那麼急迫的事情遞延到上班時再行回覆。也因此,溝通協調及時間分配能力的培養成為我在實習期間內的最大收穫及成長。

如果你對 iKala KOL Radar 的網紅公關實習生也有興趣…

如果你也喜歡彈性上班、活潑歡樂的辦公室氛圍,平時樂於與人互動接觸、定期關注各類社群平台上的網紅,並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團隊合作、時間管理能力,且注重個人成長,希望能學習到很多東西,那麼或許網紅公關實習生會適合你。

註一:Planner 在不同行業負責的事項有所不同,在行銷廣告領域常指的是策略企劃,規劃廣告預算、行銷活動的人員。

註二:AM 全名為 Account Manager,通常在一企業中作為維護及經營現有客戶關係的角色。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

分類
企業文化

用「員工幸福感」打造韌性企業,iKala 成 2022 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 臺灣唯一獲獎企業

iKala 榮獲 2022 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 中 Thriving Workforce 類別

在疫情衝擊產業和工作模式下,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s 今年特別設計五大獎項,評選出 10 家東南亞、香港及臺灣在劇變之際展現韌性、團隊管理、公司成長的創新企業,iKala 非常榮幸成為臺灣唯一一家獲獎的企業,其他獲獎公司則有 Bukalapak、Lazada 和 GoTo Group 等。

iKala 獲頒獎項類別為「Thriving Workforce」,特別表彰無畏疫情、持續以人為本,並透過成長型組織設計,不僅強化員工績效,更照顧其身體、心理和情緒上的健康,進而在疫情期間創造高速成長、高度凝聚的企業。

iKala 是如何在疫情間逆勢成長?其中企業文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iKalarians 又是怎麼看公司政策的?以下我們將深入分享疫情間,iKala 如何落實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公司基礎建設,用「員工幸福感」為核心,打造具有韌性、凝聚力,又能彈性應變的穩健團隊吧!

當「遠端」成常態,辦公靈活度成為員工生產力關鍵

iKala Cloud 的業務工程師 Ren Wang 表示:「自疫情爆發前,我就已經認同並能善用WFH 的工作模式,公司的 WFH 制度讓我可以在梳洗過後就開始上班,不僅能省去早起通勤的時間,還能在午餐時段和家人一起煮飯、看心情到不同的咖啡廳工作,這些彈性都能讓工作狀態及表現更好。」

然而,WFH 制度並不是 iKala 因疫情一夕形成的公司對策,早在 iKala 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有 WFH 的選項,這也與 iKala 所重視的核心理念息息相關。

從 Day 1 起落實「自由與責任」,打造高度敏捷的團隊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 Sega 作為彈性工作的信仰者,將「自由與責任」列為 iKala 的核心價值,他曾分享:「我經營公司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我在 Google 工作的六年時間。對員工而言,Google 真的是非常開放且自由的環境,因此 WFH 在我心中是公司預設的制度,是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於是 Sega 在離開 Google 後成立 iKala 時,就將這個想法融入 iKala 的文化中。

Sega 指出:「我不在意員工們在哪裡、用什麼方式完成他們的工作。當我們是為一間數位原生公司工作時,一切都是腦力生產,你的團隊在哪裡工作根本不重要,因此我們讓每位同仁自由選擇要在家或者在辦公室工作。」

iKala 產品副總監 Finn Yeh 也表示:「WFH 一直是我期待的工作模式,與其說它是一種工作模式,不如說是一種工作態度,只要能完成任務與目標,在哪、用什麼方式完成並不是重點。」

iKala 資深人力資源專員 Amy Chen 也呼應:「WFH 制度就像是 iKala 的傳統,同仁們在疫情前其實就會根據自己的狀況選擇 WFH,雖然並未像疫情後這麼頻繁,但也因此讓我們在疫情爆發後,能無痛地適應全面 WFH 的生活。」

透過透明溝通、頻繁反饋,讓員工的聲音被聽見

iKala 重視資訊透明、平行溝通的文化

每兩周一次的 TGIF 全體員工大會是 iKala 行之有年的傳統,在這場活動中會介紹新人並讓所有 iKalarians 了解公司的最新近況。其中在「Ask Me Anything(AMA)」環節,員工可以選擇用匿名方式詢問任何問題,並由公司高階主管來回答,增進雙向溝通及對彼此的信任感。

同時也透過每半年一次的員工反饋調查(Engagement Survey)來蒐集同仁對公司各面向的回饋,另外更於 2021 年 7 月針對公司防疫政策進行全體調查,了解同仁對於公司在 Covid-19 疫情控制和員工關懷方面的滿意度,以及他們對於 WFH 政策的看法。

Ren Wang 特別認同公司內部政策並表示:「員工調查讓許多同事能提出對於公司的回饋及建議。在我看來,能實現全體同仁對公司的回饋是件很棒的事情,唯有大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且被公司聽見,公司才具有生命力,能持續茁壯成長。」正是有欣欣向榮的 iKalarians,iKala 才能蓬勃發展。

此外,這次的防疫政策調查結果顯示,有 92% 同仁給予公司的配套措施正面評價,且有近 9 成同仁表示有感受到疫情間來自公司的關懷。透過這次調查,也帶給本次 iKala 新辦公室整修計畫很大的啟發,其中有許多設計概念都參考自同仁們提供的意見,最終才讓 iKala打造出符合混合辦公趨勢下,具有高度辦公靈活度、社群凝聚力、生產力強化的工作空間。

以人為本,創造有歸屬感的團隊文化

iKala 辦公室作為培養歸屬感的社群

iKala 會傾聽眾多同仁回饋及意見,並且打造更美好的辦公空間,其實就是回歸於對「人」的重視和投資。Sega 將企業文化視為公司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致力打造永續的公司文化,並指出:「我有 80% 的時間是用來與員工溝通及加強文化,因為讓團隊成員充滿熱情、感到有價值和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iKala 始終會先以人出發,我們先讓對的人搭上車,再決定車要開往何處。」

iKala 的企業哲學並不把辦公室當作朝九晚五的工作場所,而是一個可以讓 iKalarians 培養歸屬感、享受公司設備、與同事互動並發展出團隊文化的社群。

員工是 iKala 最重要的資產,持續投資才能走得長久

持續以人為本,讓 iKala 走得更長更久

TGIF 全體大會、部門派對、與 CEO 的咖啡時光、免費零食、自助咖啡吧、電影欣賞、員工旅遊、員工健康檢查和員工訓練補助在 iKala 都是基本配備。

為了照顧員工的身心靈健康,iKala 還提供面對面的紓壓課程、每月四小時的現場護理諮詢、每年兩次的醫學工作坊等。在環境加速劇變、面對面互動的頻率驟減之際,每位同仁都會面臨到新的挑戰與壓力,因此這些課程是我們在 2021 年開始的重要投資項目。Ren Wang 也表示:「我期望所有同事都能在遠端辦公和進公司辦公間取得平衡,在自由工作的狀態下保持效率,也不忘時而回到辦公室與同事面對面交流。」

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iKala 員工人數在去年增加了 10%,疫情成為 iKala 的成長契機,也驅動了眾多公司加碼且持續投資員工,事實上,「員工」是所有企業都應當專注投入的資產,創造茁壯成長的團隊不再是個選項,而是必要的任務。

iKala 未來會持續以人為中心推動創新,透過「以人為本」的文化與願景核心,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若欲了解 Glints Best Employers Award 完整資訊,請參閱:https://employers.glints.sg/best-employers-award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