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分類
企業文化

iKala 技術分享:用敏捷思維,打造成長型團隊

「對敏捷開發來說最重要的,是團隊;而對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 mindset 的建立。」在今年(2022) 10 月舉辦的 RD Sharing 中,主講人 iKala CDP 產品經理 Hsinchih 以「敏捷開發」為主題,分享了他的踩坑心得,以及他眼中的敏捷精神,更透過開立工作坊,以實務的操作讓同仁更了解敏捷開發的必備心法。此工作坊特別經過設計,讓不管是否有開發經驗的同仁皆可參與,共同交流敏捷開發的精神!

Hsinchih 所負責的產品 iKala CDP 全通路顧客數據平台,講求系統化蒐集跟顧客有關的營運數據跟體驗數據,以精準掌握顧客輪廓、並以先進數據分析預測需求,也因此透過以用戶體驗為出發點的開發產品方式,將能夠更近一步協助團隊打造出更適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以實作落實敏捷精神,透過頻繁快速的溝通優化產品

在過往使用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Development)的經驗中,雖然能夠透過完整的規劃、分析、設計、測試等過程來有效的確保品質,然而「無法回應真實需求」往往是開發產品最令人氣餒的地方,需求從使用者端傳遞到開發單位,就好似戴耳機猜嘴型的綜藝遊戲,雞可能變成鴨、馬也可能變成貓。而 Scrum —— 最常被使用的敏捷式開發(Agile Development)框架之一,似乎是一帖良藥。透過迭代串起每一個開發環節、搭配頻繁的溝通與討論,Scrum 使團隊走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共識之上,提升開發之路的整體效率。

工作坊過程中,Hsinchih 設計了實作活動讓參與者能快速體驗敏捷式開發。在名為「棉花糖挑戰」的團隊活動中,團員須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內合作,以義大利麵做塔,將棉花糖盡可能地疊高,而挑戰成功的關鍵在於放上棉花糖的那一刻,也就是最後一步:看似輕軟的棉花糖,實則有高機率是壓垮麵塔的最後一根稻草。若團隊將大量時間投入在前期規劃,失敗後便沒有時間做調整和其他嘗試了。Hsinchih 指出,開發的理念在於,應該先做一些小東西、在實作與失敗中學習與調整、再做一次,也藉此帶出了 Hsinchih 想傳遞的敏捷精神——「透過每一次小步快跑,去理解產品怎麼樣做比較好。」在掌握此核心框架後,即便是非軟體開發工作者也可以跑 Scrum。

但敏捷式開發究竟適合什麼樣的人/團隊呢?

以人為中心思考,發展最符合團隊的開發原則

企業或團隊要導入敏捷式開發並非易事,Hsinchih 認為要接近那 1% 的成功機率,除了場域設計與文化渲染會在無形中造成影響外,更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團隊;而團隊的好壞,取決於團隊成員的心態與素質。Hsinchih 於工作坊中提出了幾項重要的特質作為衡量依據,包含相信敏捷精神、積極主動、具備同理心等,也期望團隊成員在頻繁溝通之餘,更要積極地在每一次討論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提出解決辦法,而非只是拋出問題或事後抱怨。簡而言之,敏捷開發和成長型團隊相輔相成,若團隊成員皆具備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將會更容易以敏捷式開發完善產品。

在介紹敏捷式開發和其中的 Scrum 框架後,Hsinchih 建議在打造開發流程時,不需要遵循單一的方法論,畢竟每一個團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開發方式,皆會因為公司文化、團隊文化、和產業特性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不需要強求把過往經驗套用到現在的團隊上;Hsinchih 也認為,並不是敏捷式開發就一定比瀑布式開發好,敏捷式開發可以幫助團隊快速找到對的方向,而瀑布式開發可以幫助團隊以更系統化的方式處理,兩者並無絕對的好壞對錯,也都有各自適合該方法的團隊,重點都會導向在團隊的合作之下開發出好的產品。不論方法再完善美好,團隊是由「人」組成,應該依照團隊成員的性質做適當的調整,不然只會流於形式上的敏捷。

提倡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 iKala,鼓勵同仁主動提出新的建議和想法與團隊分享,建立自主學習和分享知識的文化。iKala 的技術團隊已舉辦超過 70 場的 RD Sharing,讓技術相關人員自主分享自己最近學到的新技術、新方法或是專案中面臨到的新挑戰,讓技術人員互相交流學習,避免踩雷、加速學習、增廣見聞,也能讓每位同仁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

註: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Development)是早期常用的軟體開發方法,較注重線型開發流程,從蒐集需求、產品設計、程式編寫、軟體測試到產品交付,要求一開始便將產品規格與細節都規劃清楚後才能進入開發流程。等到產品發佈才能驗證市場反應,一旦市場反應不佳或需求已改變,或是發現錯誤需要修正,都可能導致產品必須砍掉重練。(資料來源:AW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