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企業文化

學習前先勇於接受未知,在扁平溝通的文化中發揮所長

iKala 軟體工程師 Shawn Yang

畢業於臺大資工系,在學生時期沒有實習經驗,畢業後選擇直接步入職場。在這之前,其實自己不太想做資訊相關的產業,原本和一群朋友計畫要考潛水教練並移民到澳洲,但後來想想這似乎不是長久之計,於是選擇回來做資訊相關的工作。 

畢業後在找工作時,發現很多職缺都要求三到五年的工作經驗,當時我就先找了一家沒有這種門檻,內容又有趣的公司,先進去試試看。一開始我比較重視公司福利,像是以前公司在補假時會讓大家出去玩半天,然後就可以放假,或是有生日活動、社團補助等,但其實工作忙的時候也不一定可以享受到這些東西,所以後來想想覺得大公司不一定好,可能同事會比較多,然後素質也會比較參差不齊。 

在 iKala 工作的兩大優點-執行效率高和平行式溝通

iKala 是我畢業後第二份工作,上一家是做相機、串流影音相關的傳產公司,跟現在工作差最多的地方是問題釐清的效率,在前一份工作可能會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去找出客戶接頭接錯的問題,而在 iKala 可以很迅速地找到問題的根源,並有對應的人員負責解決,這裡的同事素質高也都很可靠,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不同的東西。

前公司因為上下階層分明,不太能反駁老闆和主管講的話,在 iKala 則是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只要你能清楚說明,並有正當理由,大家可能就會採納你的意見,而不會因為你的經歷或是職位就忽略你的想法,屬於平行式的溝通

相較前東家來說,iKala 在辦事效率上高上許多,我們可以在線上會議上就說明各自近期負責的事項、遇到哪些問題,並有彼此提供建議,平行地交流分享。

混合辦公模式創造高效工作

我蠻喜歡 WFH 這個制度的,在疫情前就已經覺得很有幫助,而這在前公司是完全不被允許的。尤其我是一個重視生活跟工作平衡的人,自己能夠拿捏工作時間,有時甚至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想到就來做一下,很難去切分工作,所以像 iKala 這樣的公司風氣剛好很符合我的個性。現在工作上除了要討論 Scope 比較大的東西,見面討論會比較有效率外,其餘時間我都蠻喜歡 WFH 的。

學會問問題,交流中挖出無限寶藏

iKala 內部留有前人留下的文件,因此在學習上可以參考前人是怎麼做的、如何去處理問題。若是仍不清楚,可以詢問其他同事的想法和經驗,資深前輩也會在會議上給予建議,然後自己決定如何調整方向。

iKala 的員工都很樂於發問,大家也相對願意回答問題,即使自己無法解答,也會引薦你去問其他更了解的同事。相較於資深同仁,我身為新人臉皮比較厚,做錯或是不太懂的時候,也有比較多機會可以發問,能夠獲得的回饋也比較多。同時,在資訊交流上也很透明,大家都很樂意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分享出來,這也正是 iKala 八大核心價值之一-「公開透明」。

除了硬實力之外,我在 iKala 學到最多的是如何降低溝通成本,就是你要讓一個不懂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懂,因為我們的一個功能可能都只有一個人負責,然後每個人可能會有一個 Backup,他會在你缺席的時候幫你支援,所以你要盡可能花最少的力氣去整理出一份文件,讓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可以了解,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身為新人,如何快速掌握工作要領?

身為新人,我的應對方法是問同事問題前先準備好,比方說我會先提供一個方向和各種解法,讓主管或同事知道我現在困在哪個地方,對方可能就會直接告訴我不同方案的優缺點,亦即我會將所想到的內容事先列好,這樣就能降低大家的溝通成本。

第二個,如果我在一個地方困住太久,我會預設一個停損點像是兩小時,如果還是想不出來,就會選擇直接詢問,因為即使再硬撐下去也無濟於事,不如趕緊學習別人是怎麼做的。

因此,條列式問題定期回報這兩點是我認為身為新人,可以努力讓自己快速掌握工作要領,也可以增加信任感的方法。

在學習之前,先勇於接受未知

如果你想要進 iKala,真的需要很強的學習能力,因為這邊有太多東西可以學了。當你在一個領域鑽研得很深的時候,把一個完全沒接觸過的的東西交給你,你也能很快地掌握要領。而在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前,你必須先有勇於接受未知的能力,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

iKala 熱烈徵才中:https://ikala.ai/zh-tw/career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