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企業文化

自己想要的環境,自己來打造

以人為本是平等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無論職級高低

iKala Cloud 技術總監 Browny Lin 資料提供|Fiona Chou 撰寫

我是 2015 年進入 iKala。

我大學的時候是游泳校隊,因此知道,要游得快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力氣變大、第二的方法是減少阻力。高手跟低手的差別,就是在於低手會拼命讓自己力氣變大,但這會有一個上限;而高手是除了強化力氣之外,會讓自己阻力變小。

我在前幾份工作中,對於產品很有自己的想法,常會跟老闆反應爭執應該如何做;但當時的公司文化,並不鼓勵這樣的行為。因此在找下一份工作時,我就對自己說,我想要讓當時周圍的環境是適合我的,讓自己和周圍的摩擦力降到最低,我想要的環境,應該自己來打造,對團隊的前進最好。

這是我的體會與學習。

舉個例子,現在工作中大家使用的 Slack ,很多人可能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但一開始要使用這個軟體服務時,是研發工程師(RD, Research & Development)團隊經過很長的討論,其中一位 RD Jeddie,甚至寫了 3 頁的企劃書,讓執行長 Sega 和營運長 Keynes 了解 Slack,並跟大家溝通、進行說服,團隊為什麼需要使用 Slack?如何使用 Slack?優點跟缺點是什麼?要開幾個頻道?命名原則及方法?

當時大家還開了一個 「#slack-slap」的頻道進行討論,每個人都可以上去發表意見。

「最後,這是我撰稿的目的,我希望大家能夠藉此更瞭解我們對於 Slack 的期待。作為當時提倡 Slack 的人,現在我想讓 Slack 變為人人能參與的 project。我相信『collaborate』就是這麼一回事,眾人的智慧與力量,一定更強大。只要有心,歡迎你參與!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至 #slack-slap 發表你的看法,我們歡迎有想法、有作法的你,一起耕耘下去。」

這是 Jeddie 在企劃的最後寫下的文字。就工具本身,我覺得成效是超乎預期的,但這也是奠基於一開始大家的共識,但更重要的,是如同當時大家期待的,也是我心裡想的:自己想要的環境,應該自己來打造。

每個人,都有力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