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台灣不只半導體業有護國神山,數位服務新創也在醞釀組成護國群山,而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有過去產業發展的扎實基底,加上當代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許多新創企業在扎根台灣之餘,也開始想要出海。本週的《iKala 創新趨勢相談所》,邀請到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與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一起來討論「全球化趨勢下的企業跨國佈局」。
以下是本次對談的精選內容:
iKala 在布局海外市場時,有哪些關鍵的做法跟思維?
程世嘉執行長:其中一個關鍵是我們先體認到每個市場的複雜度都是很高的,不只是地緣政治的關係,而是在數位時代中,顧客對於服務、產品品質的要求都不斷在提升,並且對於客製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在看國際市場的時候,都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分開來看,分析當地網路速度夠不夠、適不適合我們的數位產品落地。也就是說,在考量每一個國家的進入時,首先就是要確定我們在台灣的商業模式可以複製過去;第二個就是我們必須針對當地做一些使用者的在地化;第三個則是會考量要如何吸納當地的人才,這個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數位產品的演進必須要速度非常快,我們必須要有在當地的產品經理,來跟我們說當地的使用者習慣是什麼,我們在產品的調整或者是優化上面速度才會加快,否則當地的競爭對手可能會因為比我們了解當地人的習慣,就會超過我們。更進一步地來看,我們在台灣的總部也要有熟悉不同市場、不同國家的人才,尤其是我們非常歡迎台灣現在很多的新住民或者外籍人士。我覺得我們要充分利用這樣的資源,因為他們知道國際的市場,他們可以把新知帶給我們。我們不只在遠端的國家聘僱當地的人才,在台灣也聘僱了解遠端國家的人才,交互擦出火花,我覺得這個是在國際化當中,台灣的新創很重要的事情。
國發會從 2016 年開始推動「亞洲・矽谷」計畫,到 2019 年與相關部會共同研擬了「亞洲・矽谷 2.0 - 精進新創發展環境行動計畫」,更建立了代表台灣的新創品牌「Startup Island TAIWAN」。這些計畫如何幫助台灣新創企業?目前的推動成果如何?
龔明鑫主委:2016 年開始推動「亞洲・矽谷」計畫,就是希望透過連結矽谷,把這個新創的創新思維和商業模式引介進來,因為臺灣的底氣本來就很強,如果可以再跟矽谷的發展方向連結,勢必有助於台灣產業發展。
新創很重要的一部份還是資金,所以從天使基金、創投的 match fund,甚至建立國家級的投資公司,我們在新創的不同階段來提供資金的協助。單從天使投資來講,大概從 2018 年開始推動到現在,我們已經投出了兩百多個案子、投資金額超過二十幾億,近期又額外匡列了三十幾億,如果需要將來還會匡到一百億,就是希望擴增新創投資的數量。第二部分,我們也希望幫助過去投資的這些公司持續擴大規模,除了把他們推到國際市場上去,金管會也開了創新板跟戰略新板。過去對於上市、上櫃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沒有連續賺錢多少年是不能上市、上櫃的,但是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新創的商業模式並不是這樣,很多公司還處於燒錢階段,因此我們必須讓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有發展的機會跟空間。
另外在人才方面,除了我們自己培養人才之外,怎麼樣從全世界引進更多的新創人才、高科技人才到台灣來也非常重要。我們修正了外國人才專法,把優惠擴大、條件放鬆,讓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可以到台灣來跟我們共同打拼。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發出三千多張的就業金卡,只要拿到就業金卡,這些人才不用先找到工作就可以來台灣。我們對矽谷的經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不斷擴大,第一階段就是最早期到矽谷的那群人,到了五、六十幾歲,甚至準備要退休了,因為對家鄉有使命感、想要回饋家鄉而回到台灣;第二個世代就是像陳士駿這樣,四十幾歲、在美國事業有成,這一次拿到就業金卡回到台灣來,也開始在這邊做創投,讓台灣跟矽谷的資源可以連結起來。而我們希望更下一個世代,我們也能再持續加深連結,讓台灣創新的步調跟矽谷同步。
如執行長特別提到的,我們怎麼樣把自己推廣到國際間這件事情,也非常需要強化。國發會也在推動「雙語國家」的政策,企業如果想要把產品和解決方案推廣到全世界,語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我們請英國文化協會幫我們的國三和高三學生進行英文能力測驗,發現我們高中生三年級的學生,整體平均能力並不會比其他歐洲國家差,但說跟寫的分數明顯比較低,這也是為什麼其他國家的東西可能只有七、八分,但可以講到十分;而台灣人的能力明明有十分,表達出來卻只有七、八分,雙語國家的推動絕對對於我們在布局國際市場上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包括這次 NEXT BIG 代表企業的選擇,還有 Startup Island TAIWAN 的推廣,都是希望過去幾年間,在台灣已經有一些成果的一些新創,可以開始走向海外去,這個大概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


面對全球化趨勢,台灣企業如何建立競爭力、跨足國際市場?企業可以如何和政府合作,一起努力打國際盃?
程世嘉執行長:光是入選 NEXT BIG 計畫對我們的幫助就已經是明顯可見的,尤其是在面對日本這麼重視誠信、商譽,以及連結、背書的這種國家,國家的幫助真的很重要。台灣人才在國際化的程度上面,我們的外語能力其實是不差的,但就是少了一個說故事的能力。我覺得台灣人要更勇敢去說故事,把自己做得好的產品、服務表達出來。語言就是這樣,就是看說全世界有多少人跟你講一樣的語言,英文、西班牙文現在還是最大宗,那可能之後東南亞崛起,大家就會開始學習新的語言。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國際化程度會越來越提升,這個就是我們一直在講說希望留在家鄉、放眼世界,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國發會與 iKala 的未來規劃與展望?
龔明鑫主委:我們除了「5+2 產業創新計畫」2.0 版,現在又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非常歡迎所有的新創團隊共同加入這個行列,大家一起來努力。疫情之下,我們看到數位轉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包括 5+2 產業創新計畫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都有牽涉到數位轉型。更長遠來講,還有一個是「綠色永續」,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探討 2050 年前淨零碳排的一個目標,像這樣顛覆性的事情,正是最適合新創來做。
程世嘉執行長:數位轉型剛好是 iKala 起家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對內對外今年開始都會更積極:對外當然就是我們跟著國家隊,一起把好的解決方案帶到日本和東南亞;而近期我們在家鄉也加強力道,因為我們發現更多的機會出現,尤其在疫情之下的軟硬整合需求,傳統硬體產業開始思考數位轉型的必要性——其實沒有比台灣這個家鄉更適合去討論數位轉型的了,因為我們軟硬體產業都有。所以我們最近也在加強力道,第一個聘僱更多的人,來協助傳統的製造業、零售商來做數位轉型;第二個就是我們也開始讓另一個數位落差族群比較大的族群,像是受到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小型特色商家,我們開始推出一些方案,協助他們快速數位轉型。把眼光多放一點在家鄉,同時也維持國際經營的動能,我覺得現在對台灣的新創來說,正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
立即報名《iKala 創新趨勢相談所》,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