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池上的自然與人文之美,使其成為國內、外旅人必訪的熱門景點,不過,這裡的人口卻逐年減少,如今,整個鄉鎮多為老人、小孩,僅約 8,000 人,儘管如此,第一家最早在池上創立的餅舖——慶豐餅舖,仍堅持每天開店做餅,就是要讓老客人吃到兒時記憶的滋味,也讓新客人繼續用味蕾記住屬於池上人共同的家鄉味。

傳承三代,屹立池上 90 年最早的餅舖
「在做任何改變的時候,像是汰換產品,我最常聽到我爸說的一句話就是『那這些老客人怎麼辦?』」第三代負責人黃寶玄好氣又無奈地說著,不過,也正因慶豐這份珍惜每位客人情分的心意,讓這間有溫度的老餅店如今已傳承三代,在池上跨過九十個年頭。那在廚房忙進忙出、烘烤著各式糕餅的老師傅,正是黃寶玄的父親黃春富,「慶豐餅舖是我爺爺(黃登元)創立的事業,但一開始其實是在花蓮。」黃寶玄分享道,爺爺的老家在新竹關西,年輕時到花蓮玉里和日本人學習糕餅手藝,1930 年從關西到花蓮開創了餅舖,接著又南遷到池上,甚至在這裡結婚生子,自此不曾離開池上。

慶豐餅舖將製餅的手藝與風味一代傳一代,其用料實在、不加防腐劑與香料、堅持手工製作,是池上人婚喪喜慶的指定糕餅店。靠著在地生意與品質的好口碑,全盛時期,麵包、月餅、蛋捲、喜餅等各種應景糕餅通通都做,每年重要節日,黃家所有親朋好友不論住得多遠,都會回鄉一起幫忙餅舖,慶豐做的不只是餅,還有家族間的人情味。直到 14 年前,黃寶玄回家接手後,發現池上的消費型態、人口與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改變;早年的池上鄉務農人口居多,兒孫也多,對於傳統餅需求自然多,如今人口外移嚴重,中西糕餅競爭激烈、加上現代人對於傳統節慶糕餅不感興趣,在訂單減少的情形下,她仍努力尋求突破,期待打破地域限制,讓銷售範圍再擴大。

數位 AI 科技結合社群,讓老店重新被看見
2021 年中秋前夕,黃寶玄與家人討論後,首次與 iKala 合作,運用 iKala 及全家合作推出的 Shoplus 商店家(以下簡稱 Shoplus),嘗試以 AI 科技在 Facebook 直播接單,讓傳統老店透過數位行銷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當時要跟 Shoplus 合作的時候,也是蠻害怕,但是他們團隊真的很有經驗,而且很有耐心,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這是非常好的體驗過程,也讓我們對數位轉型更有自信!」黃寶玄分享,以前 80% 訂單來自電話訂購,經常會有漏單或是確認匯款等繁瑣程序,極耗人力和時間成本,而 Shoplus 除了直播的銷售輔助,後台訂單 AI 串接技術,加上有全家物流的協力,不單金流、物流不需店家煩惱,消費者也可以一鍵確認訂單,整個訂購、操作介面和流程設計既直覺又輕鬆上手,能處理的訂單量也較多。以單次一小時的直播為例,觀看人次、留言、分享等次數都較過往粉絲團貼文效益佳,有高達 31 筆平均客單價近千元的訂單,更是一般貼文填單訂購量的 4 倍,「對於老店來說,這應該是非常有價值的突破點,運用新科技結合社群,接觸新客層,沒有地域的限制,甚至可以考慮設計一些新產品、新包裝來符合這些新客層。」她充滿信心地說著。
數位轉型對老店而言,是一個新與舊的拉鋸過程,不同的是,iKala 團隊的細心與耐心讓科技變得更有溫度,看見知名度、觸及層面、和訂購便利的成效提升,也讓慶豐餅舖更有信心面對未來市場的挑戰,勇於踏出原本的舒適圈,將這傳統的味道與愛繼續流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