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台灣不只半導體業有護國神山,數位服務新創也在醞釀組成護國群山,而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有過去產業發展的扎實基底,加上當代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許多新創企業在扎根台灣之餘,也開始想要出海。本週的《iKala 創新趨勢相談所》,邀請到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與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一起來討論「全球化趨勢下的企業跨國佈局」。
以下是本次對談的精選內容:
台灣為何能成為「超級創新國」?是哪些因素帶動了台灣的創新創業浪潮?
龔明鑫主委:台灣對於產業的創新或研發一直很注重,不論民間企業或政府機構對研發投入都非常積極,因此我們不論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創新排名,都排得很前面。我們有很好的創新、創業聚落,從研發、供應鏈到整個產業結構,在生產端的生態體系都算完整。另外在人才方面,很多外資對於台灣技術人才的評價都非常好,加上台灣人對於工作的忠誠度高,更有助於新創和其他創新的活動。再來就是「民間的活力」,可以看到最近有一些新創的社群在台灣非常活躍。另外,我們在 2016 年啟動了「亞洲・矽谷」計畫,就大大提升了矽谷創新、新創能量,跟台灣的連結度,讓台灣很多的新創可以理解到國際新創的發展趨勢。當然,過去政府一直對新創,在資金上的協助也不斷提出滾動式的檢討,包括天使基金的支持、創投的 match fund、成立國家級的投資公司台杉公司,甚至於現在金管會對於新創量身訂做的創新版和戰略新版,都是為了讓新創很快的可以上市、上櫃。
新創在台灣整體產經發展的角色為何?目前有哪些重點發展產業?
龔明馨主委:我們對於新創有一個非常微妙跟特殊的定義,不是說新開的公司就叫做新創,還是要有一個新的想法,或是透過新創社群、加速器的發展模式建立起來,才叫做新創。我覺得它扮演的角色會比過去更積極,像這幾年來我們推動了亞洲・矽谷,在智慧城市中的 IoT 解決方案,已經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從 sensor 層、通訊層、平台到應用與服務,過去我們大部分是幫忙做代工而已,所以傳統上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它們比較不習慣去做這樣的事情,但是新創不一樣,新創它比較沒有包袱,而且也會嘗試的去理解使用端和服務端的痛點,來思考怎麼樣來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雖然它們是新創,雖然它們比較小,但它們會嘗試的去利用現有的能量跟資源。因此新創對台灣產業發展來講,我覺得扮演著一個升級或轉型的關鍵性角色。我自己的觀察也是一樣,過去大家會認為,從 PC 世代、mobile 世代,到 IoT 世代,好像台灣在 mobile 世代,平台發展上有一些不足之處,就歸責於台灣的腹地不夠大,很難發展出平臺經濟,但是這幾年的發展,事實證明不是這樣。台灣很多的在比較一些特殊性的平台,也開始發展得起來。所以我認為,只要有這樣的環境或機會,新創也會有能力可以發展得很好。


成功的新創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程世嘉執行長:我覺得新創最重要的就是「韌性」,這個韌性我覺得也很適合來形容台灣,因為台灣四面環海、資源非常缺乏,可是我們卻可以有半導體的護國神山,然後現在又發展出下一個新創產業,其實都是彰顯出台灣人本身就具備這樣創新、創業的韌性。iKala 十年走來其實也是一樣的精神,因為現在外界變動的速度真的太快了,尤其對於一家新創公司來說,在這十年當中其實我們經過了幾次很大的轉型,那通常企業轉型其實是茲事體大,對內對外都會造成很大的衝擊,所以這個時候,企業的體質和文化基礎就很重要。宏碁就是個很棒的典範,它在數位時代當中不斷的轉型,到今天還是一個國際知名的台灣品牌,而我覺得新創也要秉持同樣的精神。
我常問自己,如果再重來一次的話,我希望先把什麼事情做對?我的答案是商業模式。台灣創新、創業的活動在近幾年來非常發達,大家都覺得全世界的科技、技術不斷在進步,有好多有趣的題目可以做,於是憑著一股熱血就開始組建團隊、募集資金,但是到頭來卻發現商業模式沒有想清楚。台灣人一直是很好的專業人士,我們非常擅長解決問題,但是對於提出新的問題,還有定義一個新商業模式和新市場卻是不在行的。因此,如果再重來一次的話,我會更仔細的去看商業模式應該怎麼做,然後參考國內外的案例,去向更先進的歐美市場看齊,不要悶著頭做,然後到最後一直不知道自己商業模式是什麼,這個會花很多時間多走很多冤枉路。
兩位如何看待台灣新創的全球佈局與趨勢?整體來說台灣有哪些優勢?新創出海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龔明馨主委:我覺得可以分成幾類,它的模式可能不太一樣。一類就像是 iKala、Pinkoi 和 KKday 這些平台,從台灣發跡,再進軍東北亞、東南亞。平台它可以做得很遠,地理上的位置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它是一個網路的世界。另外一種模式是透過軟硬整合,來創造一個完整的 total solution,此時就要打一個團隊戰、組建台灣隊,那這個部分,政府也會幫忙把大家的能量集結起來。而新創在其中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以看到現在很多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其實就是新創創造出來的。我們過去這個亞洲・矽谷的智慧城市徵案,都會在每年三月的智慧城市展曝光,有些來自東南亞的廠商看到後,就會很想引進,事實上過去幾年已經有四十幾項成功銷售到全世界。未來我們也希望可以集結大家的力量,把整套的 total solution 再轉移到其他國家。
程世嘉執行長:主委的分享讓我想到以色列這個在沙漠中的國家,雖然處境艱困,但它卻可以成為農產品的輸出大國,而且是面對歐洲市場。它們其實就是完全用智慧化的技術,把這些技術帶來的成果輸出到大的市場去,所以這個其實就很適合台灣來借鏡。常常大家會想說台灣人口少、市場小,但我覺得就是只看台灣的時候,這件事情才會真的變成你的限制,其實我們應該像以色列一樣,從一開始就放眼國際市場。數位時代已經完全打破地域性的限制,尤其現在全世界的疫情這麼嚴重,大家對於數位產品的關注度更高,更是台灣的一個好機會。台灣其實一直以來是一個底氣很足夠的國家,從最早的紡織、電子、半導體一路走來,硬體產業底氣是非常夠的。過去十年之中,前五年的時候會感覺好像新創跟企業的距離有點遠,但現在就連傳統的硬體、半導體這些公司也在數位轉型,所以我覺得對於台灣這些底氣產業的領導者或企業主而言,不妨把新創當成是一個外部的創新團隊,因為新創本來速度快、創新也快。我們最近也有注意到台灣的大企業在這幾年的浪潮之下,好像也漸漸願意去投資一些新創公司,然後跟著他們一起出海,這就是台灣軟硬優勢真正的意義,新創作為大企業的外部創新團隊,彼此的加乘效果才會出來。事實上,臺灣人本來最早就是一卡皮箱走世界,現在只是在數位經濟的時代,剛好台灣又到了這個時間點,我們現在甚至不用帶著一卡皮箱,只要跟東歐的媒體聯絡、跟日本市場有所接觸,產品資訊就可以很快散播出去,對於台灣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台灣人很內斂、實在,有的時候我們做 8.90 分,卻只會講 6.70 分,這是台灣在經營品牌上比較內斂的地方。台灣在全世界的供應鏈佔據很重要的角色,但我們卻從來沒有大聲地去講我們很重要。因此我覺得下一階段在做數位創新的時候,品牌的概念要開始拉出來,這是台灣要從幕後走到台前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立即報名《iKala 創新趨勢相談所》,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