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產業界整體都處在缺人的狀態,今年特別嚴重。
我們觀察過整體市場上的指標,包含 iKala 收到的履歷數量,去年大約 7,000 封,今年也差不多;聽起來好像還好,但其實是警訊,因為 iKala 是一家快速擴張的公司,但今年卻發現履歷數停滯,而今年我們其實是加大力道在人才招募上,顯示市場招募的難度提升。
造成這樣的現象,可能原因包括國外廠商不斷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搶人,第二個則是遠端工作之下,求職者可以斜槓、找國外工作來做,造成歐美國家工作機會也都在搶台灣人才,最後是台灣各產業也開始意識到數位轉型的重要性,開始吸納數位人才,接下來的人才環境,對於羽翼未豐的新創公司來說,將會特別艱難。
也因此,iKala 投入更多人才培育資源來解決學用落差的問題。例如,我們公司有很多職缺,是沒有任何大專院校的科系能直接吻合的,比如「網紅行銷經理」的職位,可能世新大學的口語傳播系比較接近,但也不完全一樣。
所以 iKala 過去兩年開始強化培訓機制,整體選用育留,持續校準對外溝通職缺說明和減少落差;另一方面,則是用人著重特質,包含溝通力、企圖心、學習力;第三,人才一進來根據不同職位,都有 2-3 個月上手培訓計畫。
正研擬中的留才計畫則是針對每個職位有生涯發展、職位發展的階梯,並且強化全公司的管理及溝通課程,同時關注未來需要的人才技能與特質,包括中生代與新生代的人才培育。我們對於每一位 iKala 人的要求,是個人也必須跟著公司不斷成長。
軟實力與跨界整合,企業關注的未來人才樣貌
談到未來人才,站在組織或企業角度,其實非常難去規劃「納入未來人才」。例如上市櫃公司,每季須交出好看的財報,要能預先投資還不確定未來需不需要的人力是非常難的,在成本和獲利的考量上,自然都會看現階段最需要什麼人,而不是三年後或是五年後需要什麼人,在現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下,沒有組織和企業能夠這樣規劃人力,這無論對新創或上市櫃公司都是困難的。
企業和組織偶爾會把創新和吸納多元人才完全混為一談。但實際上我們必須把創新的策略和人才的策略分開來看,大型組織內部的創新多數以失敗收場,因此企業界現在採取的最佳實務是「吸納外部的創新為己用」,而不是完全仰賴組織內創新,所以最近台灣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部門 CVC 和新創接軌,因為新創企業規模小速度快,打造解決方案的 POC 給大企業用已經兼具速度和創新。尤其在台灣具規模的大型企業,多數並不具備新創或是數位原生的 DNA,好的數位人才進入後往往水土不服,反而影響了創新的速度。
因此如果吸納數位人才,是為了創新,那不如借用外部的新創能量加快速度。如果是為了原本核心業務的數位轉型,那麼在考量自己吸收數位人才之外,也同樣可以借用外部的創新能量,好的解決方案大多都已經存在於世界上,懂得借力使力,而非事必躬親要全部自己來。
而就人才面向,有些人提到,學校教的專業技能大概有 70-80% 離開學校後用不到,因此,人才的軟性技能反而是我們比較重視的,包含是否具備獨立性,初加入公司就有獨立規劃、作業與應付不確定性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備溝通、企圖心、學習能力。
以網紅行銷經理的職位為例,我們在 JD (Job Description) 上強調溝通能力,因為這個職位本身是跨域的人才,要能和網紅、客戶溝通,也要有基本的數據洞察能力;而針對工程師職位,我們除了看重是否符合前端、後端或全端的專業需求,以及對於 AI 使用、開發有基本素養,我們也更要看客戶溝通的能力,要能轉譯客戶的需求。
跨域人才的需求也於最近幾年出現,因為各產業都需要轉型,又有各自的商業邏輯和目標需求。目前 iKala 已經跨了 12 種產業,但我們不可能有同時懂 12 種產業的人才,因此我們會與外部單位緊密合作,建立合作關係一起服務客戶。
除了在產業知識上採取與外部合作的方式一起面向客戶,iKala 在技術面向則也是和跨產業的技術團隊合作。主要是自己培養跨域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掌握產業 know-how 的專家都要在特定領域待上十年。
也有人問到資深人才轉職到創新企業的問題,這裡面包含兩個部分:「個人機會成本」及「個人職涯發展」。以機會成本來說,一般耕耘 5-10 年的人才,薪資已經提高,若要加入數位新創等新產業,第一個考量就會是機會成本、薪資問題,目前網路產業的薪資也才剛剛到達可以與電子業較成熟的產業薪資匹敵的階段;在個人職涯規劃上,留在大型企業或同一個產業可以當甲方,持續累積知識,但到像是 iKala 這樣持續創新的 B2B AI SaaS 公司,則可以累積跨領域和跨產業的歷練,學到的經驗會相當不一樣。
另一方面,數位人才的首選通常都是科技公司,比較難進入到成熟企業中,這是許多傳統企業目前的痛點。但其實現在也可以看到,很多既有大型企業開始與新創企業合作,讓新創企業與創新企業作為傳統企業外部的創業團隊,產業資深人才也因此能與數位人才、創新能量對接。
iKala 正全面招募中,歡迎加入 iKala:
https://ikala.ai/zh-tw/careers/
(內文摘錄自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與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訪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