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產業成長的原動力,然而近年來,除了人才流失之外的問題外,人才與知識的斷鏈、產學銜接困難等,更是關鍵。如何有效整合產學力量,來培育創新人才、提升總體創新動能,成為台灣經濟轉型的重要課題。
本週的《iKala 創新趨勢相談所》,將邀請台大資工及資管系教授,同時也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執行長的陳炳宇老師,與 iKala 資料長黃宣龍,從產學兩方觀點,一起聊聊創新人才培育的議題。
以下是本次對談的精選內容:
當代社會的人才缺口問題與解決方式
黃宣龍:近年來面臨少子化的趨勢、台灣本土科技廠商產能擴展,以及全球的人才市場上競爭,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預估到 2030 年,資通訊科技產業將有八萬三千人的人才缺口。科技部長吳政忠在訪談的時候針對這問題提到,面對 2030 年的人才缺口問題,他認為唯一辦法是培養跨領域人才:人文社會專業的人應該要多懂一些資通訊技術及數位知識;反過來說,工程跟製造業的人,其實也要有更多的人文社會修養,做出來的東西才會創新。
陳炳宇:跨領域人才,或是部長提到的 T 型人才,的確是目前的一大趨勢。過去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可以把它拆解成非常簡單的單一問題,交給一個專業的工程師就可以完成,但現在面對的是充滿未知的世界,因此在訓練未來人才時我們也會希望,他如果除了可以解決單一問題,也能夠看得夠廣、看得夠大。與其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才,不如說我們也會需要,或者是更加需要,會定義問題的人才。
黃宣龍:這讓我想到傑拉爾德・溫伯格所提的草莓醬法則(The Law of Raspberry Jam),想像你挖一坨果醬要塗到吐司上面,塗的土司面積越大,不可避免的果醬會越薄,最後就薄到果醬不見。當我們在追求跨領域人才培養的時候,會不會有可能不小心掉到這個陷阱,所謂的鼯鼠五技而窮,好像什麼都會,可是又會的不夠、不到位,反而沒有辦法去解決問題。老師你會怎麼看這個(學習)廣度跟深度互相拉扯的狀況?
陳炳宇:其實在未來我們談的並不是單一化的教育,而是一種多元化的教育,換句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並不需要把每一個人都變成 T 型人才,當教育可以更加的自由、更加多元化的話,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路。所謂的 T 型,與其說是要會很多不同的東西,倒不如說我們有時會說 T 的橫槓,是一種心態的問題、溝通的問題。


從產學角度看人才培育
黃宣龍: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最近五年休退學的比率一直在創新高,而且近兩年每四名學生大概就有一名提出休退學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志趣不合。老師您會怎麼看這樣的現象?這是表示現在高等教育有些急需改進的問題,還是說這反而是好的,因為大家很認真在看待自己的人生規劃,而不是單純盲目的在追求文憑?
陳炳宇:的確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正反兩面的感覺都有。正面來看,年輕一代的學子們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你要說歸功於,也可以說歸咎於,現在的媒體發達、資訊發達,他們可以知道外頭的世界長什麼樣子,因此他的目標不再只是「混畢業」就好;但是的確它也有蠻多負面的現象,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似乎越來越不適合現在的年輕人,甚至是未來的年輕人。我們希望未來人才能夠適才適性、適應環境的同時,我們的大學的制度和教育的方式,是不是也能夠與時俱進?這是我覺得在面對大學教育的時候,需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黃宣龍:在產業界的部分,以 iKala 為例,我們會推行實習生計畫。去年第一屆實習生計畫中最年輕的實習生只有高二升高三,也有些從美國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歸國的學生,在兩個月的實習過程當中,他們就完成自動爬蟲、社群分析等專案。除了實習生計畫,在創新人才培育的過程中,企業還可以再多做哪些事情,和教育界連結,讓台灣的人才環境變得更好?
陳炳宇:我們希望學生跟業界有更多的聯繫,這麼做的好處有二:一個是縮短學用落差,不會讓學生們覺得「在學校學這些幹嘛?」、「不知道用不用得到?」我們過往的教育談的都是所謂的「先學再用」,但我們希望學生在產業界裡頭,或者是在產業的協助之下,能夠早一點知道他為何而用。另外一點是,很大部分的學生,在進大學前,甚至在大學求學過程當中,對於未來非常迷惘。因此我們會強調在大學時期,甚至大學之前,就要去「探索」,這也是我認為產業界可以幫忙的地方。

創新人才培育的困難與挑戰
陳炳宇: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學習動機」。培養學習動機,其實最簡單的就是「想出一件你想做的事情」,它不見得要跟傳統的學習有關,可能只是一個自我實踐、自我探索,只要能夠踏出第一步,我覺得都是好事情。大學時期與其說應該學會什麼東西,我們倒是覺得,如果能在大學時候能夠找到學習動機、培養學習的能力,甚至培養出自主學習的的話,對未來會更有幫助。
黃宣龍:企業的人才培訓也是如此,倘若人才進到公司後,什麼事情都要用條文規範、所有東西都要等老闆同意,那他可能就會喪失了動機。對 iKala 來講,我們認為人會影響公司文化,文化會影響工作的產出、決策,甚至能不能做到創新。因此我們很在意成員的多樣性,包含專業背景和國籍;也很重視「自由與責任」的價值,希望大家在負責的心態下,保有自由的空間可以在第一線自己做決定,也預留彈性的空間,讓人才在公司可以繼續發展。
立即報名《iKala 創新趨勢相談所》,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