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企業文化

【iKala 人故事】龔師賢——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不只落實在 iKala 的產品與服務之中,更是我們對於公司文化的共同信念。「iKala 人故事」系列文章,邀請不同崗位的 iKala 人,來分享自己與 iKala 之間,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ikalarian-frank

「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不要虛度時間,也不要抱持著交差了事的心態。」

從跨國網路公司到本土新創企業

1990 年代,我的求學階段剛好是網際網路起飛的時期。當我第一次接觸到網際網路,就深深被吸引,於是一頭栽進去,變成網路產業的狂熱者。大學畢業後,我在因緣際會下,經由一位學長的推薦,去應徵了 Yahoo 的軟體開發工程師,在 Yahoo 搜尋部門工作八年期間,從前端到後端,從網站搜尋到知識+、部落格、字典開發與維護等工作,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網際網路服務所需的技術和知識。

到了 2011 年,大學同學 Sega 和 Keynes 突然跑來跟我說:「Frank,我們想建立一間新創公司,你有沒有興趣來負責網站、網路的部分?」一開始我想,在原本公司的光景還不錯,進到新創公司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比較高,所以並沒有正面回覆他們。但在幾次對談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一個啟發:既然我在 Yahoo 已經對網路產業培養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台灣當時也還沒有一個規模大、技術力又強的本土網路公司,如果可以把 Sega、Keynes 和我三個人的經驗和專長結合在一起,應該可以打造一個非常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團隊。與其在原本的公司繼續鑽研,或許也可以嘗試把我在大公司裡所見、所學帶出來,建立一個屬於台灣的團隊,邁向世界。

iKala 的產品變革之路

iKala 的第一個產品就是 iKala 同名產品「iKala 雲端 K 歌社群平台」,當時只有二、三十人的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做產品設計、開發、測試到完成上線。但在這一年之中,市場已經有非常大的變化,產品推出後並不像當初我們所想像的造成市場轟動,於是我們馬上開始尋找,看有沒有什麼標的物可以幫助公司繼續往前進,並且創造十倍、甚至百倍的流量。

環顧當時的東北亞到東南亞市場,發現「直播」正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我們將線下卡拉 OK 服務轉為線上直播串流服務,打造出 livehouse.in。幾年後,台灣直播市場成為紅海,所幸 Sega 是個具備前瞻思維的領導者,當市場正要開始變化,他就已經準備好帶我們往新的方向前進,而沒有讓整間公司陷入紅海紛爭之中。也因為做了直播,讓我們開始開拓雲端服務,在經歷諸多的雲端使用評估與嘗試後,iKala 最終在 GCP 落腳,為日後的雲端事業奠下基礎。

ikala-cloud-team

在 iKala 的多元能力發展

工程師很常會有「什麼事都要自己解決」的心態,但在創業過程中,我逐漸認知到「時間」有多寶貴:很多事情的確可以獨立完成,但怎麼樣把時間花在刀口上、將資源投入核心業務,其實是更重要的。iKala 成為 Google Cloud 夥伴後,我也從幕後跑到幕前,兼做業務工作。與客戶洽談的過程中,我們靠的不是三寸不爛之舌,而是靠過去身為 GCP 用戶累積的使用經驗,透過分享這些真實案例,讓客戶覺得我們是真的能夠理解他們的困境。公司經營上另一個很大的挑戰是,如何因應 iKala 業務範圍的持續擴張?於是我們有了新的事業單位、重新打造品牌形象,也調整了組織架構,讓公司的服務能更收斂。

常在外面遇到以前的老同事,他們都會說:「你跟以前差好多喔!」的確,過去我只要掌管技術,但在創業的環境中,從營運、業務,甚至與人交流的能力,什麼都要學習。

對自己和團隊的期許

我常會告訴團隊成員:能夠進到 iKala 的人,一定都有些創業家的基因。既然進到這個地方,能夠收穫到什麼就非常重要,因此,要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不要虛度時間,也不要抱持著交差了事的心態。iKala 對內管理的精神就是資訊公開透明,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跟著公司一起成長的,也能夠清楚知道公司的重要決策和前進的方向。

未來我希望可以跟著大家繼續學習,iKala 能夠持續茁壯,從台灣走向海外,並且永續的經營下去。

加入 iKala,和我們一同創造更多精彩 iKala 人故事:https://ikala.ai/zh-tw/career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